图1 身体美育的“三维合力”
三、基于身体的实践路径
基于身体美育立场下的高中舞蹈教育,其教学设计应始终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大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调动身体联觉感知、激活个体内在情感、打破艺术学科内部界限的方式,构建以身体为核心的教学实践路径。我们知道,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而教法是具体展现课程育人魅力的试验场。笔者以2022年“浙江省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教学活动评审”(11)中两节音乐与舞蹈模块的优质课为例,尝试以身体美育理论探索舞蹈教学在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育人路径。
(一)调动身体联觉感知,促进生生交互能力
身体美学理论认为,“审美感知必须总是经由身体感觉来实现,而且后者可以提供一个对艺术的更具体、更具官能性感知的用法”(12)。可以说,身体是音乐的必备“乐器”。身体作为集合官能性感知能力的载体,在表演和教学中应当予以重视。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强化身体感知力的综合艺术教学。舞蹈指向身体感知能力的开发,而与音乐配合之后可以让身体对艺术的认知更加具体化,进而促进学生的身体感知。同时,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强调一种学生参与审美、多感官联动的教学方式,将聆听、编创、表演、欣赏、即兴舞蹈等艺术活动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以具身体验的方式,加强音乐与舞蹈两个姊妹艺术间的沟通与协调,唤起音乐听觉与舞蹈动觉的感知能力。“心理学认为: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审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13)因此,在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具身化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在音乐环境中的感知觉,唤醒他们的身体意识。
数字变革改变了社会的运行方式及我们在生活场域中形成的惯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社会进步确实有意义,可是在进步的过程中,人们若是完全忘掉了人最根本的生存能力,可能就会有危险”(14)。数字化技术推动了教育数字化的发展,并且为当代学校在教育技术方面带来了更多可能性。然而,我们也需要正视数字技术所创造出的虚拟空间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步入青春期的高中生向往与他人产生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并从中获得他人真诚的回应,形成一种融洽的关系;另一方面,比起面对面交流,他们更加愿意戴着“面具”生活在虚拟现实中。尽管学校空间提供了日常互动性交集的机会,但是他们仍然依赖于网络的在线社交方式来表达真实的自己。这样的交往方式,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往体验,从而使疏远、紧张和道德冷漠消解了人际间的信任,进而让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频频发生。(15)正如社会学家项飙所言,这是一种所谓人与人之间“附近”的消失。在本应用身体直接感应到的“附近”被虚拟交往方式替代之后,我们需要通过重建“附近”,唤醒群体的身体性交互来打破彼此的隔阂。而恰恰舞蹈活动中产生的所谓“磁场”的力量,能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彼此身体的“颤动”,这种力量不仅限于舞蹈本身的力量,也出现于事实和知觉中,聚集在舞蹈经验中,通过进入相互作用的“场”,混合了人彼此身体运动和相互影响的力量。学校艺术教育的价值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及世界的交往能力,让他们享有群体的归属与认同感。(16)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教学可以通过调动身体的联觉感知来培养身体间性,促进学生之间身体的交互能力。
在教学中,发挥音乐与舞蹈深度融合的优势,设计具有交互特点的课堂体验环节、调动学生的身体联觉感知、构建生生之间的群体间性,能打破生生之间的交互屏障,达成彼此间的和谐关系。以“人音版”《音乐与舞蹈》第七单元《现代舞》这一优质课为例。首先,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闭上眼聆听音乐,使身体舒缓下来,并且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试着将身体动起来,想象自己的身体感知觉与音乐旋律进行同步,形成舞蹈中所谓的“内模仿”(17)。其次,通过身体与音乐的“内模仿”调动起身体的“动觉”意识,将音乐旋律通过身体感知觉的联动而获得共鸣,并以身体的表达外化呈现出来。最后,在调动动觉意识的基础上,进阶到双人、群体接触感知训练。以双人“引导—跟随”的身体互动为基础练习,借由两根木棍作为教学工具,采用学生彼此用手掌心连接“木棍”的方式,尝试体验人与人之间“力”的效应,并在音乐旋律与身体造型的动态流动中,在保持木棍不掉落的情况下,变化出不同身体姿态。可以说,此时“木棍”成为一种空间中连接力效的媒介,一方面,表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隐喻着在隔阂之下,彼此熟悉而又陌生的存在关系;另一方面,学生为了保持彼此之间的“连接”,需要不断通过感受彼此身体运动中力量的“接收”与“传递”,观照彼此的身体动势,形成默契的动作轨迹。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音乐与舞蹈达成的一种审美教育的协调与动态的融合,形成所谓“音舞相融”的艺术体验,而且能够在音乐与舞蹈的审美交融中,促进生生的身体交互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构建一种和谐的校园生存关系。
(二)激活个体内在情感,唤起身体创造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他们对美好与未知并存的世界充满好奇与憧憬,也交织着迷惘与矛盾,正处在一个如美学家席勒所说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共同萌发的阶段。席勒的美育理论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就需要弥合这两种冲动。席勒认为:“人性的完美就是实在与形式的统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受动与自由的统一。”(18)用朱光潜的话来说,感性冲动使人的潜能变为实在;理性冲动在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现象中找出和谐的规律与法则。(19)因此,作为弥合感性与理性桥梁的审美教育,教师需要在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设计中运用智慧的手段调动起学生的感性经验,并且激活其理性思维来发现美的规律,以此来唤起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创造力。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对未知经验的刺激与探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的任务是在应用最有效的手段去帮助个人认识自我以刺激其创造性。”(20)舞蹈艺术的创造性体现在个体利用已有经验与身体素养,于外在环境与内在情感的联动刺激下,由审美直觉而形成具有形式意味的身体动态,这种动态体现了个体内在认知、理解、记忆、创新、表现等多方面创造性的能力。可见,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舞蹈创作实践的机会,进而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利用已有的文化知识与艺术经验,让他们将其中的动态经验通过解构、重组的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达,使学生能在创作过程中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