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这两种考生所面临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审美僵化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让他们知道声乐是一种“千人千声”的艺术。不管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考试时最重要的都是声音的通透和统一,而这是要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的发声方法,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最漂亮的音色来展现个人的声音特色来达成的。
(二)忽略情感表达
一首作品有没有表现力,除了演唱方法与技巧的支撑,还要看歌唱者在歌唱中是否做到了传情达意。因为,歌唱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的演唱是不能带动观众的共鸣的,更称不上是艺术,所以我们在演唱时要做到以字传情。单靠发声的方法和技巧是不够的,演唱每一首作品时都必须要有一个从研究到理解最后再到处理的过程。如果对作者创造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风格流派和地区的风土人情没有了解的话,是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更达不到艺术表现的境界。
笔者发现,有的学生有较好的声音条件,也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但唱起歌来还是显得很呆板,缺乏动人的情感,这是因为他们在歌唱时过于重视技巧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他们既没有深入了解歌曲的内涵,也没有真正领会到歌曲的意境美。对于这类考生,首先要从思想上去纠正他们的歌唱意识,要向他们强调唱什么就必须真正看到了什么,这是一种“内心视像”,而要形成这种“内心视像”,必须让考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充分理解作品。其次,这个阶段可以让考生多演唱新疆民歌,通过感受新疆民歌极强的节奏律动和具有异域色彩的旋律来加强乐感,还可以让他们多演唱艺术歌曲,增强对歌曲意境的内心感受。
(三)缺乏歌唱的积极性
歌唱的过程是一个身体上外松内紧、内部情绪饱满的积极抒发情感的过程。歌唱者应该是饱含热情的,甚至是激动的,因此在歌唱时我们常常以情带声。但缺乏歌唱的积极性也是艺考生常出现的问题。有的初学者考生性格内向,发声训练有时会要求考生面部表情较为夸张一些,而这种类型的考生经常会羞于去做,上课时发声腔体不能积极的扩张,会导致气息停滞,让声音失去支撑。对于这类考生,教师应该耐心。笔者发现,教师先亲自示范并给予言语鼓励,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能让考生内心做到自我肯定并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进而积极地配合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让考生面带微笑,一边歌唱一边做简单的肢体动作,让身体活动起来从而带动情绪。
(四)对高音存在恐惧心理
面对广大竞争对手,考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充分展示自己对作品的驾驭能力,绝大多数考生更倾向于选则难度系数较高的曲目,而对于男高音和女高音来说,高难度作品音区较高,例如:男高音艺考常选曲目《我的太阳》和女高音艺考常选曲目《七月的草原》,最高音到了小字三组的C。而大部分艺考生都学习声乐时间不长,基础薄弱。并且,大部分学生还会由于害怕破音,一到高音就声带紧张,出现气虚和躲高音的情况,克服高音是学习声乐必经的过程。
针对这类考生,笔者首先会从思想上让他们重新定义高音。其实高音和低音的气息通道是统一的,只不过高音状态下,气息流动速度更快,身体更为积极。高音不是靠蛮力喊出来的,而是通过哼鸣和叹气形成强大的气压对抗,像“吹气球”一样“吹”出来的。然后,可以让学生回忆非常高兴的事情,带着位置用呐喊地感觉唱高音。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让考生将低音区和中音区的基础打好,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高音。
三、关于艺考生声乐教学的建议
让艺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声乐演唱技能的同时,还能做到富有情感表现力地歌唱,这不仅仅是考生在艺考中取得优秀成绩的重要因素,也是每一位从事高考生艺考声乐教学的教师所应该追求的教学目标。
对于高考艺考生的声乐教学,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教师应采用科学的发声练习方法,重视基础训练,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声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的特点在于通过人声来表达人的情感,要想获得好的声音就必须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声乐学习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于基础较薄弱的艺考生来说,分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必须从基础训练开始,首先要让考生知道什么是呼吸、如何运用呼吸、如何做到打开喉咙、怎么才能产生共鸣等,随后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技能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突破练习,使学生在歌唱时能够协调地运用气息连接各个发声腔体,先从技术上得到提高。其中,呼吸训练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师一定要在这个环节耐心地教导考生,训练考生在歌唱时自如地循环呼吸,且不要急于训练高音,以中低声区的练声为主。有的教师为了让考生能快速产生高音,进而掌握高难度的考试曲目,会盲目地强调高音的练习,且延长考生的练声时间,造成考生每每下课时都声音嘶哑的现象,长期采用这种错误的练习方法不仅会使考生歌唱状态极其不稳定,还容易造成考生声带充血,不仅影响学习的进度,还可能对考生的声带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保持最佳效果的练声时间是每次不超过20分钟,考生在课下也可以将练习时间分为上下午两个时间段,每次各20分钟。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让考生多思考、多体会、多哼少唱,不要过早追求大的音量和高音。等考生掌握呼吸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声、共鸣和咬字吐字等方面的练习。
教师需根据不同考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科学的歌唱是正确的歌唱意识和内部发声器官抽象感受的统一体,而考生的生理条件、基础、性格和理解能力都因人而异,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每个考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促进考生快速取得专业进步。有的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声音特点,根据自己的审美随意要求考生改变自己的音色,用声带人为做出另一种音色。还有的教师用一套教学方法教所有的考生,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教师必须对考生的声音特点和性格有足够的了解,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声音,让他们能自我听辨什么样的音色才是自己该发出的,此时的身体有什么感受等,然后将这种感觉不断巩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使用人体这个乐器,形成有个人风格的歌唱。
教师自我应树立正确的声音审美。声乐是听觉审美的艺术,它的特点在于通过人声来表达人的情感。有的教师过于强调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作品情感审美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缺乏歌唱积极性和情感表达能力。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教师在教授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同时还要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声音审美。歌唱不仅需要展现自己的歌喉,还要充分理解作品,并将自己的理解化为情感用演唱表现出来,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多给考生推荐大师的演唱视频、优秀的歌剧作品,让考生通过欣赏大师的演绎,直观地感受作品音乐的美感和作品的深意,激发考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音乐综合素养。除此之外,面对初学者,教师应该多示范发声的细节步骤,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学习规范的发声。且教师积极地范唱能带动学生的情绪,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更利于学生直观迅速地掌握歌唱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