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下的高中音乐欣赏课强调教学中教师不应唯教材师尊,要把教材当作一种资源,通过教师对教材的整合,引导学生在欣赏课中探索、思考,让学生掌握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课;创新思维
因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是不相同的,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多给他们创造想象的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章就结合高中音乐课教学实践活动对此进行简单探讨。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对音乐的欣赏并不是单纯的由教师将自己的感受告知学生,而是要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欣赏过程中,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共同讨论,亲身感悟,这样才能为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出发,将其和文学、舞蹈、美术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出音乐鉴赏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多媒体在鉴赏课中的应用,教师还可接着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来进行情境创设。
如在古筝曲《渔舟唱晚》的鉴赏中,要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舟满载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音乐画面,体会上下滑音、揉弦、花指等多种表现方式,教师首先以幻灯形式呈现江南水乡的美丽情境,辅以乐曲,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边听边说,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画面的理解就变得容易多了。
再如鉴赏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时,在播放“引子”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股小溪,然后辅以朗诵(它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在它两岸旁边,传出了村庄里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在引导学生到黑板补画上鲜花、草地、小鸟等,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感觉刺激下,更好地理解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问题引导,促进学生讨论交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同样需要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同学生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进行交流,才能多角度的对作品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反馈,教师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作品的内涵,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如在《摇篮曲》的鉴赏教学中,学生欣赏完两首《摇篮曲》(分别为舒伯特作曲和东北民歌)后,引导学生对两首曲子的异同进行对比,接着欣赏钢琴独奏《摇篮曲》(贺绿汀曲),提出问题“摇篮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裁和歌曲有什么不同?”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不同,追问“音域和声乐曲有什么不同,结构和声乐曲有什么不?”学生对上述问题讨论后,为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教师又提出问题“通过上述作品分析,你们发现中外摇篮曲有什么异同?”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问题是教师最常使用的方法,但教学中需要注意,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朝着目标方向更好地进行欣赏,问题的提出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不能因要采用提问而让课堂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的极端。当然,在问题引导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差异而提出问题会更加有效。
三、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实践创造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实际上是通过情感来感染学生。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中,融入音乐,教师就必须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在感知音乐中融入情感体验,在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的基础上融入情感因素才会有更好效果。在欣赏课中,即兴创作、编词、编曲、编动作、创编画等都是常用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而选择使用。
如在《保卫黄河》和《游击队歌》的鉴赏过程中,因作品在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都较接近,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乐曲特点和演唱的情绪,首先引导学生对两首作品进行对比,结果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都反映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演唱力度上有些不同,《游击队歌》力度处理较弱,表现游击队员神出鬼没,声东击西灵活勇敢的一种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