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听觉上的享受,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歌唱能力。文章中主要针对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自从素质教育被推出和应用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要求越来越高。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体现,其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音乐教学还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让学生的声乐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文章中主要探究如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一、歌唱能力的培养分析
一个人的歌唱能能力和歌唱气息、发声、咬字、情感有关。学生只有在掌握歌唱气息后,才能够利用和协调自身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来发声,达到良好的发声效果。在发声方面,学生要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掌握发声技巧,包括口形、气息、共鸣方法等,才能够达到理想的发声效果。在歌唱时,如果吐字不清晰、咬字不清楚,将会导致歌唱能力大打折扣。因此,要提升歌唱能力,必须要养成咬字清晰的习惯。歌唱中融入情感,才能让歌唱感染他人,使歌唱更有魅力。因此,在歌唱中,学生要学会融入感情,充满感情地进行演唱,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歌唱气息
歌唱气息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感受,也就是吸气后气息的保持与呼出。在歌唱中,歌唱气息的掌握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想象自己闻到花香,并深吸气,在歌唱的过程中控制气息的呼出和保持,从中感受到歌唱气息。让学生双手叉腰,模仿打哈欠,在此过程中慢慢感受腰部气息膨胀的感觉[2]。学生在掌握气息的流动感、膨胀感等后,让学练习深吸一口气,在缓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歌唱中控制气息缓缓流出,让学生掌握歌唱中的气息控制的应用方法。歌唱气息的掌握并非是一日而成的,需要学生日积月累进行练习,课堂中教师要教导学生练习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课堂后能够进行自我练习,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2.以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发声
在歌唱中,学生要达到理想的发声效果,就需要进行发声练习,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我们在上课中,主要通过肢体语言的引导来让学生学会发声。这里的肢体语言主要是在歌唱中的正确姿势。在教学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专业歌唱团的视频向学生展示他们的歌唱姿势。在播放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口形变化、姿势、换气等。在歌唱时,让学生模仿他们的歌唱姿势来进行,并指导学生稍微提起下腭,放松全身,让气息的感受更加明显,提起笑肌进行歌唱。在歌唱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声音高位置,学会唱高音。从人体发声的特点来看,声音的高位置是从头腔共鸣发出,并缓慢转变为圆润、高亮。学生要在歌唱中,掌握自己唱高音的感受,并多次连续,掌握正确发声方法,提高歌唱能力。
3.训练咬字习惯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对于咬字并不重视,咬字不清晰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且咬字缺乏节奏感。对于咬字这一点的练习,必须要从朗读歌词来解决。先让学生校对歌词的准确发音,主要是很多学生在发音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歌词的翘舌音、平舌音等混淆。因此要正确了解每个歌词的正确发音,掌握歌词的节奏。在朗读中,学生要充满激情的、咬字清晰地、节奏感强地朗读歌词。在学生熟悉歌词的朗读,咬字得到矫正后,再进行演唱,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4.培养学生歌唱感情
在歌唱中,要充满情感地进行歌唱才能够感染听众,产生共鸣。不同的歌曲其所蕴含的感情是不同的,学生要掌握歌曲中的感情,才能够正确地演唱,表达出歌曲中蕴含的情感,让听众感受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享受到歌曲的艺术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歌词的意境的方法,让学生把我歌曲的情感。在体会歌曲的意境方面,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直观、生动地表现歌曲的意境,让学生迅速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把握歌曲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歌词和旋律,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歌词中往往会含有情感和意境,学生需要从歌词所表达的意思来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把握歌唱的感情。在旋律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旋律的特点中,感受旋律的意境,把我歌唱感情。例如欢快的歌曲中,其歌词通常是含有各种欢快情感的词语、句子,容易理解。在旋律方面,欢快的旋律有节奏快、韵律感强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理解旋律中体现的情感,教师可以多收集相似的歌曲来让学生对比、分析,从中感受旋律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把握歌曲的歌唱感情,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