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非遗舞蹈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价值与实施——以广东兴宁“杯花舞”课堂教学开发实施为例

作者:广州市第一中学 张志琴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11-22

  在兴宁进行采风后, 笔者开始着手创编适合中学生跳的“杯花舞”。根据“杯花舞”的特点, 笔者选择既有抒情性、又不乏轻快活泼的音乐《明月照山乡》作为伴奏。而舞蹈动作就选择了“杯花舞”里的几个特色动作, 如:摇杯、滚杯、甩杯、磨杯、转杯等作为基本动作, 并加以动作和队形的变化, 创编了一个新的“杯花舞”作品。伴奏音乐《明月照山乡》分为ABA三段, 第一段的抒情音乐配以摇杯、转杯的动作, 加以队形变化, 富有客家特色。中间音乐是快板, 适合灵巧的滚杯、甩杯动作, 最后一段是再现部分, 回归第一部分的意境。

  2017年12月9日,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 来自全国各地的舞蹈专家、专业艺术院校的各位老师和参演的学生济济一堂, 观看了来自省内各中小学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教学成果展示。我校高一 (16) 班的同学们表演的客家“杯花舞”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 也让大家认识了这种富有特色的省级非遗舞蹈——客家“杯花舞”。经过创作表演实践和专家的认同, 进一步激发了笔者的创作欲望, 增强了把“非遗”舞蹈引进校园的信心, 并因此再重新建构由学生完全参与的课堂教学。

  2. 把“杯花舞”引入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 课程目标

  (1) 通过学习非遗舞蹈“杯花舞”, 了解客家文化和岭南舞蹈文化, 掌握”杯花舞”的基本动律、动作。 (2) 在掌握“杯花舞”基本动作的基础上, 能单独完成或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舞蹈创编。 (3) 增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之情, 提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2)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 都希望开设能让他们舒缓压力、身心愉悦的课程。恰逢国家非常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而通过非遗舞蹈进校园可以让学生动起来, 跳起来, 简单而富有美感的客家“杯花舞”无疑是很好的课堂资源。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而言, 简洁的舞蹈动作、优美的音乐旋律、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蹈风格都让学生充满兴趣, 从而喜欢并愿意认真学习。

  (3) 教学过程设计

  (1) 假如你去采风——挖掘文化资源

  客家“杯花舞”源自梅州兴宁, 在当地, 有很多学校开展“杯花舞”进课堂教学, 非遗舞蹈“杯花舞”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里得到发展。而群众参与的广场舞也经常用“杯花舞”的元素。但对于高中学生, 如何提高其传承“非遗”的文化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水平呢?笔者结合自身的采风经历, 从文化采风入手来重新设计“杯花舞”课堂教学。

  A.播放“杯花舞”表演视频。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广东兴宁“杯花舞”的概貌, 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B.进行角色扮演。扮演人物有非遗传承人、采访者, 以问答方式了解广东兴宁“杯花舞”。这种方式需要被采访的学生在课外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提前了解相关舞蹈文化。通过这个环节认识“杯花舞”的历史由来、文化地位、文化价值、舞蹈语言的基本特征等。

  C.远程访问。笔者搭桥, 学生通过互联网向当地的民间艺人、学校师生、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进行学习了解, 用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和保存。

  (2) 我们来创编——分组探究, 利用舞蹈语言的典型元素进行编舞创作。

  笔者通过前期的田野调查、采风、收集资料, 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用以创作适合学生并具有自己特色的“杯花舞”。但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认识新事物, 学会掌握舞蹈创作的语言和技巧, 于是采取了分组学习的方式。

  A.教师示范, 解读舞蹈语言。在课堂中, 教师先进行舞蹈示范, 对“摇杯、滚杯、甩杯、磨杯、转杯”等击杯技巧及基本舞蹈动作进行讲解。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

  B.学生分组, 根据主题运用舞蹈元素进行创作。在掌握舞蹈动作的基础上,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创编。教师首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每个小组负责其中一段音乐的舞蹈创编。同学们很快进行了角色分配, 根据音乐节奏和旋律风格的不同, 讨论表达的思想主题, 例如:第一段表现客家人的美丽大方, 第二段表现客家人的勤劳质朴, 第三段再现第一段动作和造型。然后充分运用“滚杯、摇杯、磨杯、甩杯、转杯”等基本动作, 琢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 并加以脚下步伐以及队形的变化, 学生很快完成舞段的创编 (改编) , 并且能合上音乐伴奏, 完成完整的舞蹈作品。这些合作创编, 无不显示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以及合作小组的完美配合, 而教师则及时地给予个别指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