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中学 林琴英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成熟与纯真并存,是每个人人生旅途中心理和生理迅速发展的时期。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尊重了学生在这一个特殊时候的需要,在教材、教法、以及学法上都有了科学的改革,就音乐学科而言,陈旧老套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让这一时期的学生得以施展个人的才华,我们必须在掌握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设计有的放矢的教学策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不光要施展自己的技艺,还得从人格、学识等魅力上去锻造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凸现自己的审美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艺特长,增进更多的理论知识,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初中学生 心理特点 音乐教学 策略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表现异常兴奋;有时又精神不振;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这些状况基本源自于他们的心理。由于他们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那么一个阶段,身心急剧地发生着变化,情感上波动较大,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常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而只有掌握初中生的心理,我们才能改进教学方法,更有效的组织教学。那么,我们教学的对象----初中生,他们的心理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
1、自我意识和认知水平的急速发展
伴随着初中学生在生理上的成长,他们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思维能力也能够逐步以逻辑抽象思维发展为主。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在觉醒中得到了加强,渐渐地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认识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青春期心理萌动伴随的行为变化
随着身心上发生的变化,他们的青春期心理也开始萌动,慢慢地,他们对很多的新生事物感到好奇、渴望,然而有时也会迷惑。于是他们开始有了自己崇拜的青春偶像,在行动上,也会模仿电影明星、歌星的打扮,和各种交流方式。
3、相对独立后平等的情感交流的需要
当一个初中学生在渐渐脱离小学生那种需要依赖的状态后,他们需要一个能同成年人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他们也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需要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和老师平等的交流情感、倾吐心声。
4、善变的主观意识
初中生既不像在小学时候那样,对自己的主观情感体验不深,遇事会破涕为笑;也不像高中学生那般精练,遇事有着自己的主张。他们经常处于一种一知半解的状态,缺少一种情感意志上的自主调控能力,相对来说,较多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表现出情感和意志的相对脆弱。面对挫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还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
针对初中生的种种“危险期”心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也许在怎么彻底改观这样的现状,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如何在自己的本职职责上,常规的学科教学中,科学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乐观接受新生事物、希望畅想未来,还是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下面,就笔者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谈一谈日常教学中的几点应对策略:
策略一:以趣导学展新课
如果一个初中生没有理想,缺乏学习的动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那么,即使他的智力再好,任何成功也将和他无缘。所以在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因素正趋发展的初中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导向,为学生身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是我们音乐课程教学中不容推卸的责任。
就兴趣来说,我们一直都知道,“兴趣”作为一种对周围的现象或事物表现出的喜好情绪,对人的各种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因为它是每一个人从事各类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而我们的音乐教学本来就充满了各种的乐趣,因此要做到让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这一点并不是很难,我们只要有个认真的设计,充分利用这一个有利的因素,使学生建立起浓厚的音乐认知兴趣。例如:在学习歌曲彝族民歌《阿西里西》之前,教师首先声情并茂示范演唱《赶圩回来阿哩哩》或《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主题音乐部分,让学生猜想她们可能属于哪一个民族的民歌,并给学生一定的提示,采用排除法,去掉以往所学的新疆民歌和藏族民歌的可能后(其实也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和复习),再让学生判断。那么学生就猜想出了很多个答案,期待着老师的肯定。然而,在他们的每一次回答中尽量提出三个字----“为什么?”,于是,学生会从音乐旋律的节奏、情绪、及民歌中衬词的特点上一一作了他们的个性理解和回答,每一个学生都期望自己的答案是准确的,于是就会出现抢答的现象,此时,学生的求知氛围特别浓郁。其实在这一环节中,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出了彝族民歌的特点。当对他们其中的几个答案作了肯定及赞赏时,学生的兴奋状态肯定会溢于言表,更增加了他们学习歌曲的兴趣。但此时,并不要急着开始进入歌曲的学习,最好是借助课题的彝语“阿西里西”做点文章,提问学生:“我们是不是好朋友?”,学生会整齐回答“是”!于是请学生以整齐的声音分别用中文、英文表达“我们是好朋友”,学生会以非常自豪的齐声展示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教师再卖一个关子:“今天,老师将以另一种语言表达这句话的意思-----阿西里西”,同时告诉学生这是彝语的说法,于是以充满了神秘的神情介绍了彝族的民俗特点,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敬及当地火把节的具体时间,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顿时兴致昂然,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了了解的渴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策略二:巧对“杰伦”引乐(yue)趣
与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相比,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似乎更迷恋于流行歌曲,在他们的世界里,周杰伦、超级女声等往往占据了他们的全部艺术细胞,不光是酷爱学唱这些偶像的作品,有时竟连这些明星们的装束、说话口吻都作神似的模仿。这就体现了青春期学生的盲目崇拜和缺乏理性的追捧。如何巧妙地引导他们进一步理性地认知这一现状,是一个音乐教师必须认真去考虑且实施的。
新课程,改变了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让世界充满爱》、《走进西藏》,一些好听的、感人的通俗音乐正一步步地走进我们的课堂,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爱好,尝试着去了解他们的音乐,和他们去分析流行音乐,甚至可以和他们一起学唱。本人曾和学生们平静地谈论过周杰伦,通过对他的几首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让学生自己去判断他的优点和不足,其实老师不必用过多贬低的言辞,学生基本能肯定周的创作才华,但同时也能指出他在演唱中的咬字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很轻松地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借鉴他的优势,来拓展自己的才华,再者在演唱风格上则不能盲目地仿从,这样一来,不光巧妙地解决了学生的非理性崇拜,又在歌唱咬字上达到了纠正的效果。其实这样一来,让学生了解,老师并不是绝对地封杀流行音乐,而是采取择优而赏的态度,使他们能理性地面对明星效应。
策略三:交流互动触真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其实交流和互动是日常教学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只有经常进行信息的交流,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沟通、交流、学习,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在音乐教学中,信息、情感的交流,就是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传授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感受及时地反馈给教师。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更轻松、更快乐地学习,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很多老师都会喜欢聪明、活泼、漂亮的学生,但是,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总会有那么几个性格孤僻的孩子。这一部分的孩子平时沉默寡语,性情孤僻,无论干什么事总是显得那么唯唯诺诺,自卑感很强。作为一个音乐教学工作者,我们绝不可以忽视这部分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丑小鸭”。教师应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在教唱《让世界充满爱》时,满含深情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在每一次响起时,总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我曾经让学生每个人都来谈谈令自己最感动的一件事,学生们从国家的大事谈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从5.12地震全世界纷纷援助的大爱谈到同学们捐献一片爱心的小爱,连平时那些沉默寡语的“丑小鸭”们也会纷纷敞开胸怀,谈出了自己的小秘密。可见,如果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教师跟学生有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这一群所谓的“丑小鸭”并不会是绝对的“沉默”和“黯然”。在一种相互的情感引导下,在师生之间温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既能进一层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每次在演唱这些相似的歌曲时,都能饱含深情,又能够在这种交流的平台上学会沟通,走出精神困境。
策略四:真情鼓励增自信
在现今的社会里,有很多家里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分的溺爱及独生子女封闭式的教育给予了孩子很多负面的影响,在小学时还不能很多地反应出来,但是,一旦进入初中,他们的意志性、情感性的脆弱一下子就有了明显的呈现。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并让他们能确立一定的成就感。
在每一节的音乐课中,学会对每一班级的同学说:“你们的表现、演唱是最棒的!”而且一定要学会经常地用些赞美的词汇送给他们,不要吝啬。曾经有一件事让人感触颇深,在我们学校,活跃着一支成绩显赫的校合唱队,每一年在老队员毕业的时候都会往里充入新的人才,那么这就涉及到了每年的队员选拔问题,备选人员中当然有些是品尝兼优的学生,但也难免有些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学生,由于每次选拔的人员是有限的,那么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来说就会有些压力和自卑。但我每次都会对他们说,你们在我的课堂上,都是最优秀的,你们的才艺对于老师来说,也是非常肯定的。所以不管是否能被选上,你们都是最棒的!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这些不经意的鼓励的赞扬,却真真切切地给了他们无极限的自信。作为一名教师,鼓励和赞扬学生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廉价的东西,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廉价的东西,却能给予学生极大的肯定和自信,众多的学生在老师的赞美词中频显完美。因为学生的进步,往往源自于老师的赞美。
策略五:多元拓展育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表明过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他指出:普通音乐教育不只是以培养音乐特长为目的,更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首要目标是育人。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不是点燃学生的情感之花,音乐能比其他方面的教育更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
在我们的教学进程中,应该多注重教学指导思想从重技能形式向重作品内涵的理解转变,鼓励学生在对作品内容进行挖掘的基础上,更敢于有创意地运用技巧。老师在对学生的演奏演唱及欣赏教学中,应更多地融入相应文化知识的讲解,对作品作出全方位的诠释,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取知识,充分利用音乐艺术与多种文化的关联,在这些联系中感受和表现,突出美感的体验,增加理解和感受力,从而培养他们和谐的人格。例如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精美的文字是帮助展开音乐联想的载体 ,也是音乐情感的另一种有力表现形式;音乐与美术的结合,形成视觉和听觉的共同效果,创设更具体、更可感知的审美意境主,增加学生对美的全方面感受和捕捉的能力;音乐与思想政治学科的结合,通过音乐锻造的艺术形象,展开的故事情节,从而引发学生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及情感的体验,并将这一类体验跟国情乃至全球性的现状相结合,上升为理想的道德判断。我们如果能让学生掌握音乐技巧以外的“弦外之音”,那才是我们的成功教育。
策略六:师情陶冶促发展
有魅力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人格上的魅力,其次是要具备学识上的魅力,这样的教师,才会是充满幸福感的魅力教师。
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忽视教师的人格潜在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一位快乐健康的教师,能够使一节课充满阳光和生气;相反,一位终日郁郁寡欢的教师,他的学生就永远看不到事物美好的一面;而如果是一位脾气特别急躁的教师,那么他的学生就会终日处于一种恐慌中,没有心思用在学习中。像这样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变化极其复杂的学生,他们需要教师能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他们,去亲近他们,以坦诚的胸怀去理解他们。尤其是面对那些有过过错的学生,或是有着严重缺点的学生,更应该得用真诚的“情”、真诚的“爱”去征服孩子,使他们发自内心的喜爱老师,喜欢学习。
教师还应让睿智与学识并存。所谓“学高为范”, 教师必须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成就自己。进入21世纪后,知识在不断地增长,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可以说是新知识、新信息以暴风骤雨般向我们扑面而来。这就需要我们的音乐教师不能再吃老本了,更应该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来完善自己,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作为21世纪的教师,他的知识面不应该局限于自己所教授的那门学科上,他还能知道什么叫网络,什么是聊天室,甚至什么是OICQ。一个知识、技能广博的教师总能给他的学生带来惊喜。”我的一位学生曾经如此说过。可见,学识渊博的教师是众多学生心目中的典范。
总而言之,音乐教学是一门情感性的艺术,它对人的感情陶冶有着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其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初中学生这一阶段性的心理特点,再有效地的利用新教材,结合各种科学的策略,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面对初中生心理的“危险期”,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准备好了。
参考文献:
[1] 邵祖亮 《中学音乐教学法》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3年 3月
[2] 曹 理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年 9月
[3] 周世斌 《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年10月
[4] 朱则平 《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6月
[5] 杨相勇 《对“新课标”的学习与思考》中国音乐教育 2003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