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温岭市松门中学 叶晓红
摘要:高中音乐鉴赏课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而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其文化素质及价值判断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人生规划意识等提供有益的参照;有利于教师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利于学校加强、改进、提高音乐教学工作,促进课程改革朝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课程定位 教学方法 评价方式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尚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如课程定位、性质、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等问题。尤其是高中学生音乐成绩的评价是高中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高中学生音乐成绩的评价,推进高中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高中学生音乐成绩评价的研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一项举措。高中学生音乐成绩评价的研究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在认真总结和充分吸收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力求超前与创新,在立足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力求面向世界,为完善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推动我国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现存的高中学生音乐成绩评价的问题
我国高中音乐课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部分城市的高中开设了音乐课,但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而多数地区不开高中音乐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初步建立起了基础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机构,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专门机构和无专人管理音乐教育的状态;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和文件,改变了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局面。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国家统一在高中开设了艺术欣赏课(其中包括音乐学科),从而结束了高中没有音乐教育的局面,随后,颁布了《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使高中音乐课的开课率逐步上升,改变了高中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高中音乐教师队伍逐步壮大,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此外,教材建设、器材配备、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许多成果。这些,都有效地推动了整个高中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高中音乐课程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高中音乐课程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课程定位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目前高中开设的并非是音乐课程。现行课程名称为“艺术欣赏课”,包括音乐、美术两个学科。课程内容仅为“欣赏”,同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内容(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相距甚远。高中与初中、小学阶段音乐教育不能正常衔接,使基础音乐教育无法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2、 学时及开课率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内部和社会方方面面对高中开设音乐课均认识不足,以为高考不考,音乐课在高中就无存在必要,担心占了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中音乐课不仅学时偏少(1996年为36学时,2000年调整为48学时),而且许多学校以各种理由不开课或少开课。从全国来看,开课率不足50%。
3、 应试化倾向
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学校的高中艺术欣赏课变成了音乐特长课、准专业音乐课,成了高考的预备班。教学内容被随意改动,欣赏内容被声乐、琴法、乐理、视唱练耳等高考音乐加试内容所取代。这种状况不仅与国家开设艺术欣赏课的初衷相悖,偏离了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4、 传承式教学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讲解音乐、分析音乐的传承方式进行教学几乎是普遍的做法。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不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