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指向中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发展的课堂活动实践探索

作者:漳州市第二中学 郑佳婧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03-27

  再以声势基础教学为例。声势作为一种呈现节奏的特殊教学手段,可应用在课堂教学的众多环节中。为了便于在任意一堂课上灵活运用声势技巧为音乐知识学习或音乐实践活动服务,教师可有计划地依据所教音乐作品的节拍特点,逐步将身体打击乐的基本语汇“3”“5”“7”“9”组合(10)、声势教学中的“行走”(11)等作为声势基础技能教学融进课程内容,以此助力歌曲的学唱或在感知音乐时辅以体态律动。

  三、指向中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发展的常态化音乐课堂活动实践建构

  (一)建构原则与方向

  音乐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持续性息息相关。在以“课标”为指南、以教材内容为载体的原则下,强调音乐实践、面向全体学生、基于实际学情,建立起音乐教材内容、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之间的关联,将原本散乱的知识碎片、技能训练、审美体验、文化理解统整到每一堂课并使之常态化,是中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得以持续发展的课堂活动建构方向。

  (二)多板块融合形式

  围绕某一作品或作品片段,将读谱训练、器乐基础训练、声势演奏或伴奏等板块融合进课堂音乐审美体验活动中,将教材内容的学习建立在一定的音乐技能训练之上,能使知识的运用和审美的提升更有根基,从而更利于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以歌曲《彩色的中国》教学为例。该曲为拍子,旋律中多处出现的休止符为表达歌词意蕴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但同时也为歌曲旋律的学唱增加了难度。选择有针对性的声势为旋律配伴奏,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不容易唱准确的难点。例如,每小节第三拍右手拍胸口的动作正好对应歌曲中休止符出现的位置等,有助于学生在视唱旋律或按节奏朗读歌词时更准确地表现乐曲中的休止符。该曲B乐段为二声部合唱。课前,可将该乐段第二声部旋律简化为每小节一个长音的竖笛基础练习,将其作为上一堂课的课后作业或新课前的器乐热身。再用练习好的竖笛长音“练习曲”为该乐段主旋律配和声。此外,小组间轮流演奏竖笛或演唱主旋律,在竖笛演奏和歌曲演唱的同时体验和声,还可以发展多声部听觉,以及速度、节拍等方面的协同合作能力。最后在竖笛长音练习的基础上学唱B乐段第二声部旋律,并尝试二声部合唱,这样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三)循序渐进的大单元音乐合作设计

  由于多声部音乐合作活动既能为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创造可能,也能为不同基础的学生共同参与音乐活动搭建平台,有利于自评、他评、互评等评价机制的全面建立。因此,对音乐合作实践的突出强调,应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随着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日益提高,其音乐感受、表现等能力也将随之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学识积累越深厚、掌握的技能越多样,活动创设的多元性自然也越大。像竖笛这样的乐器,不仅可用于个人的早期音乐练习,还可以成体系地进行多声部重奏与合奏。而声势的运用同样可从简单的节奏游戏或教学辅助手段拓展到身体打击乐合奏。这要求教师的日常教学不应拘泥于某一作品、某一堂课的某一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长远发展,站在单元、学期、学年甚至学段的高位,围绕教材内容,通过常态化的音乐合作实践活动,将音乐技能由易到难、音乐审美由浅入深和音乐表现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进行整合编排,将音乐合作实践贯穿于音乐学习的每堂课,成为音乐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使个人能力在集体音乐表现力的不断扩展中逐渐完善。

  如案例1所示,在“欧洲风情”单元的整体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在连续的若干课时中,将不同节拍声势组合的学习与演奏、器乐变化音的学习与应用等音乐技能练习融进教材乐曲的审美和表现中。在单元学习完成时,可以让学生阶段性地运用所学,在声部合作间演绎或编创音乐作品并进行教学评价。

  案例1

  (1)学习拍子的声势组合,选择你认为最能体现船歌风格的声势为《桑塔·露琪亚》的演唱配伴奏

  (2)小组合作,通过变换声势组合或进行声势合奏,赋予《桑塔·露琪亚》不同的伴奏效果。

  (3)借助歌曲《桑塔·露琪亚》,学习竖笛变化音“#F”和“#D”的指法,并进行歌曲的重奏或合奏。

  (4)借助《友谊地久天长》的欣赏与学唱,学习竖笛高音区指法,并尝试演奏该乐曲。

  (5)小组合作,学习竖笛与打击乐器合奏版《友谊地久天长》。

  (6)学习配伴奏,体会节拍规律的微妙变化。

  (7)进行身体打击乐基本语汇“7”和“9”组合的学习,在乐曲演唱或演奏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7”“9”组合,为乐曲的演唱或演奏编配伴奏

  (8)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声势组合,演奏或演唱形式,以及乐器、声部组合形式,曲式结构等,对所学乐曲进行演绎或编创。

  结语

  “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形成。”(12)音乐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人文情怀、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等核心素养的重要功能。“活动与体验”是音乐教学的核心,课堂音乐活动是中学生音乐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学生音乐能力培养和发展的主阵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既要实现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积累与拓展,也要注重学科高阶思维、关键能力与价值观念的提升。指向中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应遵循“循序化、结构化、系统化、深度化”(13)的原则,构建出“在活动与体验中,让音乐化作记忆,让记忆有技术支撑,让技术转换成能力,让能力形成素养”(14)的新样态。

  注释

  1曹理《中学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中国音乐教育》1989年第6期。

  2陈文雯、赵易山主编《初中音乐教学指导与学业评价(七年级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20年版,第3页。

  3杜亚雄《加强实践搞好美育推进学校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音乐》2021年第4期。

  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44页。

  5同注(4),第145页。

  6同注(4),第146页。

  7陈蓉《声势—音色、节奏与身体》,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63页。

  8同注(7),第167页。

  9同注(4),第142页。

  10同注(7),第106页。

  11同注(7),第179页。

  12同注(4),第72页。

  13许洪帅《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的方向、经验和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5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