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浅谈初中音乐课堂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相处之道

作者:宁波市镇海区古塘初级中学 包俊晓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12-11

  (三)知识提炼维度广,传递内容须精悍

  俗话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教师想要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内,把更多的间接经验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就必须有更丰富、维度更广的知识储备。间接经验要从多维角度梳理、提炼,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有效获得。浙江省音乐教研员杜宏斌曾在点评2021年省中学优质课时指出:对于一堂课的教学,音乐教师想要通过“教材”“教材分析”中的这点儿知识信息来完成备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开拓视野,具备更广、更深的认知,才能更轻松、更简要、更巧妙地授业解惑。

  笔者在准备市级公开课《卡门序曲》时,最初纠结于是以“卡门”为中心,还是以“序曲”为重点来展开整个教学。对此,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整部歌剧的音乐、舞美、剧情等内容,以及“卡门”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笔者把整部歌剧的视频来回看了数遍。在对这部歌剧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以及脑海中积蓄了一定量的认知后,教学主干和方向也逐渐明朗。于是,笔者改变了以往简单地按照管弦乐曲逐个主题分析聆听的构课思路,以歌剧及其音乐作为核心要点,以“卡门”为中心,以《卡门序曲》为支点,通过对不同主题所在片段的欣赏,从歌声中了解人物的个性和故事情节,进而感悟《卡门序曲》的各个主题乃至整首作品。管弦乐曲和歌剧表演直观地融合在一起,以点带面,让学生深层次地掌握了《卡门序曲》的听赏要点,了解了歌剧艺术。

  待有了多维的、充裕的知识储备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传递给学生的间接经验必须要短小、精悍,令学生容易记忆。多媒体页面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表述,往往会让学生来不及看完,甚至也没有过多兴趣去看,使得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在执教市级公开课《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时,改变了以往用大量文字介绍作品创作背景的方式,改用不同形态、多种颜色呈现精练的关键词,在吸引学生目光的同时,便于其快速记忆。例如在介绍作曲家舒伯特时,笔者运用简短的关键词,使间接经验简明扼要地呈现,同步用有温度的声音讲述舒伯特的故事,学生们在听讲时个个目光炯炯,比一般的欣赏视频简介和成段文字介绍印象更深刻。(见图1、图2)


图1
正在加载图片
图2

  再如,在教授“劳动的歌”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快速获得并掌握间接经验,笔者根据不同地域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用简短又凸显特色的短词形容每首劳动号子。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五首作品记忆得十分牢固,并能在下次课的提问中准确听辨出来。(见图3)


图3

  二、注重直接经验认同感,沁润间接经验再深化

  清华大学石中英教授指出:“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直接体验与感知,只有亲身体验后感悟到的知识才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的深化。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学生经验的组织和他们的直接的实际的兴趣中心有联系。”因此,教师要设计真正适合学生的体验活动,只有学生认同并主动参与,才能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进而切身获得深度的间接经验。

  (一)培养探究意识和能力,转识成智得真知

  在音乐课堂中,我们是否关注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的发言是发自内心的吗?学生的回答真正经过了思考吗?通常在欣赏完一段音乐后教师会马上提问,期间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导致学生只能简单地蹦出类似高兴的、愉快的、悲伤的、难受的等常见的形容情绪的词语。在这种没有充分思考且又没有建立主动探究和思考的意识时,学生也只会回答这些最浅层的、最没有认同感的词语,无法得到真正的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和表现,引导学生主动将学到的知识内化成智,由此提升直接经验的有效性。基于此,笔者在课堂中建立了“导师负责制”,以及“全组评价捆绑制”。学生不再以简单的同质异质进行分组,而是由教师指定学生为每组“导师”,“导师”和“学员”根据关系亲密程度进行互选,形成学习共进组。这样分组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在“导师”知识能力的引领下进行学习,同时这种亲密的同伴学习关系可以使学习不仅停留在课内,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交流探讨的机会与效果,帮助学生得到更真切、更有价值的直接经验。在充分引导的条件下,教师在课上应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互相探讨的时间。期末考核结果显示,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比上个学期有大幅度提升。

  (二)充分关注学习经历,实践体验须真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艺术教学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激发想象、调动情感、创造形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教师会因为音乐课堂“流行”律动,而在音乐课中“滥用”律动教学,导致学生出现“皮动心不动”的现象,这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掌握没有真正的益处。音乐活动中的直接经验(实践体验)必须要切合学生实际,因此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律动。比如,在市级公开课《弦子》中,授课教师根据藏族同胞能歌善舞且歌舞相融的特点,设计在歌曲中加入律动,引导学生“走”出弦子的舞步。设计过程中,教师发现《献上最洁白的哈达》的伴奏节奏型“XX X”非常适合弦子的舞步节奏,且与歌曲完美融合,再加上舞步中两个手臂前后甩手,既是步伐前进的协调动作,也是藏族舞蹈的特有动作,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听了数遍歌曲,却依然热情洋溢、精神十足。课后,教师问学生从藏族音乐中学到了什么?学生们甩动手臂,跳出舞步,哼起了弦子。笔者认为,这是对课堂效果最直观的检测。只有真实有效的直接经验,才能促使学生顺利内化。

  《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个主题,钢琴演奏力度的加大及柱式和弦的运用,表现了鳟鱼遇到危险等类似的情境。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体验音乐,获取真切的直接经验。听赏时,笔者邀请四位学生上台,每人弹奏一个和弦上的音,教师弹奏低音和弦,共同合作弹奏出铿锵有力的柱式和弦,令台上的学生都兴奋不已。而台下的“观众”看到身边同学亲身表现的音乐效果,顿时也“燃”起了兴趣,对于该环节中的力度、柱式和弦等表现的鳟鱼遇险的情形,记忆尤为深刻。(见图4)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