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强调:“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1]但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农村学校,如何进行班级合唱教学?本文对此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村;班级合唱;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课程改革实验中前期,唱歌教学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唱歌教学中的合唱教学,更是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2],以至于“学校缺少歌声”“青少年没有好歌唱”“学生唱不好歌曲”,音乐教学现状堪忧。在课程改革实验后期,合唱教学受到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009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以实际课例展示交流的形式对唱歌教学进行了专题研讨,从中提炼出“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指导性要求,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学唱歌教学。社会、学校、家庭对合唱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其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有了更好的掌握。今天,合唱成为了音乐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在“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基础上注重核心素养的提高,以真正达到学生会唱合唱、教师会教合唱的目的。可在偏远的农村,音乐教育还是一个盲区,还处在唱歌教学的边缘,合唱教学水平不高,方法和策略有待改进。
一、现状堪忧——不唱歌、乱唱歌
农村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在音乐教学方面的经验非常欠缺。且受到升学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教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家长和老师普遍认为音乐课程的作用不大。每周的1~2节音乐课还常常被考试科目占用。课前、课间无歌声,现状令人堪忧。
1.音乐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缺乏正确指导,对国家指定的教材歌曲不感兴趣,导致学生盲目追随网络,对作品没有选择。学生缺乏正确演唱歌曲的方法指导,不会唱歌。
2.教师对合唱的理解不够,合唱意识淡薄,合唱兴趣不高。班级合唱教学流于形式,实际上是没有合唱,导致学生乱唱歌。
二、灌输理念,培养兴趣——“唱会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合唱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学生的演唱技巧,而是合唱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聆听是基础,兴趣是关键。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才能达到“唱会歌”的目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参与合唱教学,灌输正确的合唱理念,抓好会唱合唱歌曲的第一步——唱会歌。听练结合的形式能帮助培养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教师选择教材上的合唱歌曲或适合学生合唱的课外优秀作品,充分运用课堂40分钟的实践练唱,利用课间10分钟或放学时的校园广播播放,让学生身心愉悦,缓解一整天学习的疲劳,在美的旋律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教师要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唱歌的技巧,提高唱歌的兴趣,达到“唱会歌”的基本要求。
三、攻克难点,聚焦要素——“唱好歌”
对于毫无经验的农村学生来说,过繁、过难的合唱练习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抓住关键和重点,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练习,提高演唱技巧。多声部歌曲是演唱的难点。难点并不在于歌曲本身,而是学生在音高的准确、节奏的把握和音色的敏感度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坚持轮唱与多听结合,提高多声部合唱水平。
(一)轮唱切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其他多声部合唱形式”。轮唱是最有效的训练形式。轮唱训练的最佳选择是卡农。卡农是同一种旋律不同时间、不同声部前后模仿的一种音乐作品创作形式,进入的合唱声部相互叠置,构成此起彼伏的效果。这样几个声部横向重复、纵向结合,能达到合唱中和声的效果,能帮助学生形成声部独立和互相配合的能力。
(二)多听磨合
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可以单独、准确地演唱合唱中的每一个声部,但在合唱时还是会出现问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训练时,教师分声部不要太多,要把重点放在声部间的磨合上,在纵向上寻找和声感。要想达到唱好合唱歌曲的效果,关键在于“听”。其一,听经典的童声合唱曲。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补充其他经典合唱作品供学生欣赏。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体验合唱团的演唱,以拓宽音乐视野,陶冶情操,丰富音乐记忆,积累音乐素材,激发学生合唱的热情。这更能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使他们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好声音的概念。其二,听自己演唱。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表演者。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反过来也要配合教师。最初,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演唱。教师用钢琴弹奏或轻声唱一个声部,学生唱另一个声部,使两个声部都能找到音高的依靠,保持速度一致,把握好音准和节奏。在相互的配合中,教师始终要引导学生多听自己的声音,分析研究自己演唱时的呼吸、发声方法是否正确、到位,与他人的配合是否和谐、融洽,音准是否到位、节奏是否准确、音色是否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其三,听他人演唱。合唱教学围绕的技术核心就是音准、节奏、音色和丰富的音响。教师要通过听他人声音的训练引导学生根据声音的平衡积极配合他人、配合集体,不是比声音的大小,不是比个人的能力和演唱技巧,而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其四,互相倾听。合唱不同于独唱。它是一种结构严密的集体音响,关键在于各声部间的和谐。为了不被其他声部所干扰,学生往往会大声喊唱,想在音量上压住对方,就破坏了声部的和谐,影响了合唱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强调高位轻声的演唱方法。轻声唱歌有利于互相倾听。在聆听自己、他人和音响的同时,体验各声部的协和,能培养学生对和声的感觉,提高他们感受音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