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作者:谢福敏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9-09-22

  音乐是美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就中小学音乐课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教唱几首歌曲或讲述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感知体验、模仿表演、合作探究、评价比较等音乐教学活动中来,美美地学习音乐,享受音乐,表现音乐,进而得到美的熏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感受音乐的教学情境。

  一、问题化的情境创设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地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所学密切相关的问题情景之中,让学生经历问题——深思——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顺利地完成學习内容。

  如初听《瑶族舞曲》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瑶族舞曲》结构演示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作品。如:乐曲的情绪与《快乐的罗嗦》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区别在哪?全曲的音乐情绪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它是怎样变的?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加强听的有效性,而且使音乐欣赏更具有目的性。这样的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意识引导学生在听音乐、唱旋律、找视唱难点、分析乐谱、体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变化中的特点;同时把课堂需要解决的向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到新知的主动探究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二、探究化的情境创设

  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矛盾或疑问时,往往会产生很强的知道愿望。这时大脑特别兴奋,于是就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在导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可设置一些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的问题。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对视觉、听觉可形成强烈的刺激。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可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著名爱尔兰《大河之舞》是风靡全球的踢踏舞经典之作。为使学生掌握这种自由、随意、突出脚下节奏变化的踢踏舞风格和特点,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搜集有关踢踏舞的录像、图片、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便学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教学中,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河之舞》录像,让学生思考并讨论:爱尔兰踢踏舞给你带来哪些感受?真正使学生体会到,踢踏舞演员不仅仅是舞蹈的表演者,同时也是舞蹈音乐的演奏者;感受《大河之舞》整首舞曲中,同样的旋律在不断地重复着,但每一次旋律出现的时候,舞蹈演员都会采用不同的踏击方式,舞步越来越快,节奏变化越来越丰富。真正使学生在欣赏和体验中由感受节奏——表现节奏——创造节奏这一层层递进的过程中,情绪随之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激动,达到了记住舞曲主旋律的目的。

  三、故事化的情境创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应用故事创设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还会从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故事中获取大量的德育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崇尚科学、勤奋学习、拼搏进取的思想品质。

  在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首先介绍的不是舒伯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而是讲了一个“音乐家与土豆”这一闻名世界的故事。学生们一下子静悄悄的,由不在意到全神贯注。随着故事的深入,学生们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当听到舒伯特为换一盘土豆充饥而即兴创作的《摇篮曲》在舒伯特死后三十年,就拍卖成四十万法郎的高价时,学生们的表情由淡淡的伤感变成了愤愤不平。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大胆提问,各抒己见。有的想知道舒伯特生活的国家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的学生则问我:“作曲家贫病交加,为什么还要坚持从事薪水微薄,不被重视的音乐创作呢?”常说的“以美辅德”、“寓教于乐”很自然地就收到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在学生迫切的目光中,我们开始欣赏这首《摇篮曲》。学生们自觉地由刚才热烈的气氛马上安静下来。他们是用心在听,因为他们已和作曲家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