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初中音乐教材校本化处理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罗明贵 徐云莉 2018-09-23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习惯注重每学期能够完成多少歌曲教唱的数量指标,而对歌唱教学的方法要求(歌唱质量)却重视不够,以致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不能有效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学生歌唱的声音感觉训练要比教唱曲目的数量更为重要。初中阶段歌唱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切实掌握初步的声音融合能力和最基础的唱歌技能,以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参与社会歌唱活动。众所周知,普通学校的班级歌唱教学,不同于音乐专业院校的独唱声乐训练,因而,歌唱教材也就不适合选用思想性或专业性过强的独唱类歌曲。经过长期实践摸索,笔者认为采取齐唱或简单的二部合唱的歌曲形式,比较适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实际。因为班级歌唱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性的音响形式,讲究的是声音的融合性(共性)和整齐度。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最适合开展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而我们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参加音乐活动的机会主要还是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够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音准节奏技能,在齐唱歌曲时做到音色统一、发声整齐;或者在简单的二声部合唱中形成独立、协调、均匀的综合音乐感觉,那么,学生就可以凭借这个基础能够在将来更好地参加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而简单的合唱训练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声部结合的和谐美妙,体验人声的无穷魅力,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这也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所大力推崇的。

  根据班级歌唱的特性,笔者除了从初中音乐课本中遴选出适合齐唱和二部合唱的教材歌曲,同时还选择了部分课外曲目,作为歌唱教学的补充资源。这些歌曲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是单二部或单三部,为适应学生逐渐向变声期过渡的嗓音特点,选曲的音域严格控制在十二度以内。

  这些音乐教学资源的补充曲目主要来源于国内多位音乐人士专门为中小学校创作的学生歌曲集,如谷建芬选择了20首唐诗宋词创作的《新学堂歌》;上海音乐家易凤林老师以16首古诗词为歌词出版发行的《中国唱诗班》;还有很多音乐家也编辑发行过多种版本的少儿合唱歌曲集,如李丹芬编辑的《群众合唱精品曲库·童声卷》上、下册。下页表1是笔者在近年来选用过的教学曲目。

  这些曲目篇幅都比较短小,大多数是二段体结构,有的只有一个乐段,低声部配置多采用和声性的技术手法,适合学生学唱。正如修订后的新课标所期望的那样,这些合唱歌曲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演唱经验,感受合唱歌曲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唱兴趣,具有比较好的歌唱教学效果。

  三、采用两种谱式对照,反复磨炼音准节奏,提高学生识谱技能

  乐谱是记录音符的方法体系,也是传播音乐文化的媒介手段和技术载体。识读乐谱是新课标中“表现”领域的四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一线教师倍感纠结的一个技术难题。尽管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简谱和五线谱是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谱式,各地、各校在教学中可自行选择”。但实际操作中教师的选择权却遭受严重制约:其一是受学生学习谱式背景的影响,因为两种谱式在小学阶段都可以自由选择,到了初中,就会让教师在同一个教学班级中遭遇到两种不同谱式学习背景的学生,由于经过小学阶段五、六年的学习磨砺,学生早已习惯了最先学习的一种谱式,进入中学后再做改变就必定会产生纠结。其二是受教材本身的谱式限制,如果教材是五线谱版本,教师在教学时遭遇到简谱背景的学生,想要全部译成简谱就非常麻烦,反之亦然。有的教材为了平衡这种关系,采取了五线谱和简谱交替出现的方式,却还是让学生感觉很不适应,绝大多数课堂都迫于无奈而放弃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操作。

  由于简谱便于识读,受到了大众音乐生活的广泛欢迎,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群众歌咏活动和中国民族乐器的主流乐谱。五线谱虽是当今世界的通用乐谱,它在音高、音准、转调、和弦的排列等方面要比简谱更为直观和严谨,但真正掌握起来还是有较高的技术难度。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缺乏必要的音乐文化氛围,以致很难得到大众化的推广和普及,只适合于中国专业的音乐教育和艺术院团使用。在我国,简谱和五线谱,甚至相当于汉语与英语的关系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