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中学:张丽君
内容摘要:音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新时代呼唤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新型教师。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今天,如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新课程、新理念”教学模式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型的教学方法来促进音乐教育的和谐发展,是每一位中学音乐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课程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个“新”字。“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一、提升综合素质,探讨中学音乐教育新理念
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是中学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
(一)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潜能发挥出来。比如原来上高中音乐鉴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鉴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例如,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配乐有哪些异同。这样会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淡化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明确要求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以及背景知识等,教师可以自己拟定教学目标。音乐课堂教学在发生变化,不再是沉闷的,单调的,固定在教室内,以教师传授的单一模式,变的更加活跃、宽松。对学生来说,音乐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我们知道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再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黄征的《奔跑》,周华健的《朋友》等。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三)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课后的问题和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多是非唯一的,不确定的,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利波特,同样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教师可以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再比如在欣赏广东音乐《步步高》时,让学生边欣赏边画一幅想象画,结果有的学生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画了一幅类似旋律线的画面,有的学生画了一幅重阳节和外公爬泰山的画面,还有的学生画了一幅一群小孩打日本鬼子的画面……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我们尚且不去分析作品的好坏,单从众多的想象画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在思考、在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四)弱化教学考核,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目前小学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硬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发挥每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评分的主人,体现评价的自主化。如乐器考试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乐器进行演奏,然后对照评分标准,先学生自我评价,再让大家审评,最后确定分数。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好的评委,因此这种考试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别人演奏,并给每一位同学一个公正的评价。这种考试方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经常会为了一个同学的正确评分,进行激烈的争辩。争辩产生不同,不同才能创新。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知道自己优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尝试愉快教学,创新音乐教学新方法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另外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带着这个我们去尝试愉快教学,共同去探讨音乐教学的新方法。
(一)平衡教学关系――友情教育
教育关系有教育主体和主导之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大家熟知的一个教育原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为授以完整的学科知识,往往花大量时间在“双基”的教学上,满堂课多为“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兴趣索然。教师应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顽皮的学生不是简单的喝止,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更不能冷嘲热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发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特别喜欢漂亮、时尚的老师、如沐春风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授课语句、打破成规的引导方式。学生在第一感官上认同了你,在以后的配合中,他们会更加积极认真地投入。例如在教授人音版音乐教材15册《美丽的村庄》时,由于学生普遍处于“变声期”,孩子们一直无法领会欢快、活泼、热情、有弹性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两次的正面引导徒劳无功后,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从反面逼进。先用掌声鼓励他们“唱得有进步”,保住他们的自信,随后教师可以“自告奋勇”地演唱一遍给他们听。其中歌曲的前半段用了欢快、活泼、热情、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而后半段,则模仿六七十岁的老人声音,而且还夹杂着喘气、哮喘的声音。顿时学生们笑开了花……后面的演唱很顺利。孩子们都能尽量地克服声线的变化,尽可能的用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天籁般的歌声又回荡在我们的身边。
( 二)享受成功喜悦――鼓励参与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不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成功喜悦的体验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若单纯地靠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就更不用说应用了。所以我们应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技能活动、音乐欣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知识糅合到音乐活动中,让学生边“动”边“学”、边“学”边“动”。譬如,在音乐技能活动中,我们可采用音阶填空法、乐句接龙法等;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们可采用身体律动法、音色颜色融合法等;在音乐表现活动中,我们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感官,同时进行多项表现活动;在音乐创作活动中,我们需大胆放手,可采用其他学科渗透法、肢体造型法等。如在教授人音版音乐教材13册《七子之歌》时,为了让学生不受束缚,充分地感受歌曲的情感和组诗的魅力,我在音乐表现活动中就给同学们一首歌曲《七子之歌――澳门》,不予讲解歌曲的结构和情感处理,全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演绎:应该怎么演唱?采取哪种演唱方式?对音乐会主持人和伴奏有什么要求?舞台背景及灯光都要怎么控制?……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致,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正好与我课前订下的活动人数“一个也不能少”不谋而合。学生呈现出了四首不同风格和创意的《七子之歌》,有轮唱、齐唱、带朗诵的、配舞蹈的、简单节奏乐器伴奏的……但都惊人一致的牢牢把握住了“爱国”这一主题。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束缚住学生,也许只是一个语句的转变,或是目标实施的转换,都能使自己的学生与众不同。这些孩子们所展现出的创作能力、实践能力、表现能力、配合能力和荣誉感是惊人的。每一个学生一直到下课仍处于兴奋和愉悦的状态中,他们尽情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当然,对我这个“主持人”他们给了极高的评价。我想:这应该就是师生互动的最高境界吧!
(三)扣紧音乐核心――审美体验
音乐教育应该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基础教育的核心在审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音乐就必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容易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进行识谱训练、节奏训练、听音训练等等,这种机械操练枯燥无味,学生也缺乏审美体验,最后导致学生厌学在所难免。所以教师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选择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的歌曲和乐曲进行教学或是辅助教学。美的音乐就像磁石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其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各种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学生必然会感同身受而主动去体验审美。
现在的学生大都偏爱流行音乐,事实上流行音乐中也不乏立意鲜明、很有水准的作品。如果音乐课堂中有这些立意高、旋律美、贴近学生的流行作品的加入,对音乐课堂的绩效将是不小的推动。因此在教授人音版音乐教材14册《让世界充满爱》时,我尝试着将周华健的《朋友》放在导课的位置上,想借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将学生从憧憬那种懵懂的小情小爱中拔出,让他们明白“爱”的真谛和涵义。歌曲一开始,我就注意学生的反映。也许是没想到我会播放这首流行歌,而且还是Flash版的,他们表现了出奇的安静,但只是几秒的时间,随后学生陆续地加入,随着音乐演唱,而且越唱越大声,越唱越动情。我惊呆了,这是我从未在他们身上发现的天籁般的声音。从他们的眼神中我明白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远比我想象的简单,也远比我想象的复杂。他们渴望朝夕相处、荣辱与共的朋友真情;他们深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生基准;他们有着比那歌声更美更纯净的水晶之心。这堂课非常的顺利,只是我准备的却始终没说的一大段的关于“爱”的说词是那么的苍白和多余。孩子们领悟到的情感超乎我的设想。我想,没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审美体验了。
(四)摆脱形式主义――酌情发挥
过去的音乐教学因为存在太多的教学程式,故而就像裹了脚的女人,走起路来特别费劲。学生必须按照那种桌凳横竖对齐的座位坐;音乐课要么一唱到底、要么一听到底、要么一讲到底;歌曲教学的三部曲是:一识谱二颂词三唱歌……诸如此类屡见不鲜。试着反思一下,如果坐在下面听课的是自己,在这种日复一日单调的音乐课上,我们又能保持几分的兴趣呢?愉快教学法要求我们摆脱这些程式,打破这些成规。座位不必拘泥于矩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它应该是服从于音乐活动。音乐活动需要什么样的座位,我们就把他整理成什么样,甚至可以把凳子撤了席地而坐。音乐课完全可以像做游戏,把我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巧妙地穿插到游戏活动中。比如在实习中教授《踏歌》一曲,我一改以往让学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观看视频、欣赏舞蹈的手段,而是既采用了模仿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几个模仿杨柳依依的简单动作;又采取了引导学生探索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随意做出几个能表现春天的造型,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对于有些学生不是很美但富有创新意义的动作,我们可以加以鼓励。虽然是一种尝试,但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我们无法比拟和预估的。他们对杨柳的展现独到而别致,动作模仿的虽然不是那么精美,但却别具一格,依然把春天里的杨柳表现的刚柔并济。对春天造型的创编,孩子们各有各的特点,都能充分展现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同时,孩子们将模仿与创造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并为各自的舞蹈赋予更强的生命力。
教师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学生只要有快乐相伴,他们就一定能在广阔无垠的音乐天空自由翱翔。学生的进步将是我继续“上下而求索”的巨大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学音乐教学方法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 广东教育出版社
3.《论教师思维的拓展》 广东教育杂志汇编
4.《音乐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