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音乐教学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周正军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江阴市祝塘中学  周正军


  摘  要: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走上社会只能是模仿和抄袭。创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学生的创新潜能能否得到开发,创新能力能否得到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教育第一步是指导学习――意在理解本质;第二步是引导参与――重在实践应用;第三步是鼓励创新――贵在表现新意。


  关键词:音乐教学   培养   学生   创新    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能力的总和。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创新潜能的显化,它是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或训练(开发)才可显露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杨振宁也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强”。


  创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学生的创新潜能能否得到开发,创新能力能否得到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的内涵是挖掘人的创造性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创新教育只有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它要求师生在双边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其目标,其最高境界是教师“通过创新而教育”和学生“通过学习而创新”,实现学生创新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指导学习――意在理解本质


  学习音乐并不要求死记硬背,也不提倡完全地模仿,而是与其他科目一样要求弄懂相应的原理和方法,学生要想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驰骋,起始阶段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要学会用心观察、勤于比较和善于总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领会音乐的内涵。


  1、学会观察


  观察是培养探索问题敏锐性的主要手段,心理学认为,当我们知觉事物直观形象的时候,在被感知对象的特征和语词之间会建立起相应的联系,也就是发生了所谓视觉经验的语词化。


  比如在学习“爵士乐精粹”中的“拓展与探究”第三题“爵士乐节奏”时,如果就节奏教节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愿望,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把教材内容改编为“观察教师的行为,并记录脚和手的节奏。”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从门外进入教室,边走边向大家挥手,然后边鼓掌边走动,再挥手,又鼓掌。以此向学生提出问题。由于学生关注的重点不同,因此给出的答案可能不只一个,教师要让学生尽情地回答并请他们说明理由。然后教师逐步提示:教师脚步的节奏是怎样的?再提示手的动作是怎样的?一直是鼓掌吗?不鼓掌时的挥手动作用什么来表示?等等。提出问题后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自由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声部的节奏,再请大家看课本上的节奏。


  如果原封不动地就课本学课本,爵士乐的节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通过观察日常的活动,把教师行动的节奏提炼出来,与音乐的节奏统一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密切了生活与音乐的关系。


  2、学会领悟


  领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由此及彼的能力,一般是主动学习的产物,是学习者思维灵感的闪现;是由音乐到其他,再由其他到音乐的跳跃性思维的过程,既有逻辑性,也具有非逻辑性,这是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如在学习“进行曲”时,为了能让学生对进行曲有真切的体验,任选四位男生排成一列纵队,在教师的哨子声中,在教室里自由行走。然后请参与行走的同学谈哨子的声音在行走中的作用,再请观看的同学谈感受;接着用《中国进行曲》的音乐代替哨子声,请这四位男同学继续行走;再请他们谈感受,重点谈


  音乐与哨子声相比较,在指挥行走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学生自己感受到:音乐比哨子声更能使人振奋。再放一首学生爱听的三拍子流行歌曲,让这些学生继续行走,还请他们谈感受,学生一致认为,听这首歌曲行走不容易走整齐,也没有力度。进而领悟到:并不是所有音乐都适合行进。教师自然地引领着学生来探讨“进行曲”的相关知识。


  领悟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境界,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通过领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促进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独特的领悟是学生愿意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动力和主要手段。


  3、 学会概括


  概括是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往一起归结,形成结论的过程。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概括,学生可以把零星的知识点串成线,再把知识的线编织成知识的网,这样,各种知识点就能相互联系,形成知识面,为整体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打下基础。


  比如在日常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对音乐旋律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欣赏音乐、讨论音乐或者是表演音乐,都离不开音乐旋律,因此对“旋律”的概括就非常重要和实用,如果教师把各种旋律的特性告诉学生,因为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所以,学生常常还是记不住。如果教师能通过不同的、学生爱听的音乐主题进行赏析,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概括,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就容易掌握这些结论:从大的方面来说,旋律可用“优美”、“流畅”、“起伏”等词语来修饰;而具体的旋律走向可分为上行、下行和平行三种类型;旋律的进行可以分为“级进”和“跳进”两种方式,等等。


  通过对某一音乐要素的概括,学生在对该要素进行感受、记忆、表达、即兴创作等方面既可以有章可循地去模仿,也可以发挥主动性去大胆创造。同时,学生还容易运用“转移经验的能力”来把相应的方法迁移到其他音乐要素的学习上。 学会独立而又合理地“概括”是提升学生各种创造能力的最基本的能力。


  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和能力积累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向巨人的肩膀攀爬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有质的飞跃,即达到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时才有可能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因此,学习是创造的基础。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在学习的同时,要提倡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二、 引导参与――重在实践应用


  教育的目标是否达到,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参与程度和态度,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为不少学生认为书本上的音乐与自己关系不大,对书上音乐没有感觉,也无法参与。因此,教师要开动脑筋,把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日常的生活与书本上的音乐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参与音乐中有所收获,进而有话要说,有话肯说,有话会说。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联系实际


  人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都十分关心,教师要充分利用人的这种心理来展开教学,巧妙地把音乐作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音乐中去。


  比如学习“流行风”这一单元时,先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默读《懂你》的歌词:这首歌是赞美谁的?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动?然后请大家谈感受;接着请同学跟着钢琴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再让其他学生评价,指出朗读的同学好在哪里?或者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为进一步欣赏打下情感的基础;在欣赏歌曲《懂你》时,要求每个同学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观看视频,然后自愿谈观后感。这样的教学,先从歌词入手,引出母爱的伟大,再通过感人的画面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再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谈欣赏后的感受,自然地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共鸣。


  通过联系学生的实际来欣赏音乐,拉近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距离,便于学生人人参与,在参与音乐欣赏中就容易学到音乐知识,同时,在音乐知识的辅助下更容易投入到音乐中,学习效果显着。


  2、 发挥特长


  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的同学。但是,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同学,他们的兴趣、特长和


  基础各不相同,要用同一个音乐作品来同时教育几十个不一样的学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好在每个音乐作品,它都是由不同的音乐要素共同构成的,同时音乐的表现形式也可以做多样化处理,只要教师能发挥聪明才智,总是能够让不同的同学,共同在同一部作品中得到收获。


  如在教唱歌曲《当兵的人》时,在唱会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为歌曲设计活动,来烘托歌曲的效果;如果学生一时设计不出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同学的了解,或让同学推荐,请一些同学进行队列行进,并请曾经参加过鼓号队的同学,用大鼓和小军鼓为演唱和表演伴奏,教师则用钢琴伴奏,其他同学边唱边观赏他们的行进(为了能欣赏同学们在歌声中的表演,教师要求演唱的同学记住歌词,同学们基本上都能记住歌词),结尾处要求行走的同学自编造型。然后分别请参加演唱、表演、演奏的同学自评和互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教师最后再点评,主要是挖掘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并指出存在的一些不足,同时指明改进的方向,使有不同特长和个性的同学都能在音乐活动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并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全体同学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和集体的力量。


  如果教师能用心去观察,将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特长,教师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创造机会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惧,为有效开展创新教育掌握第一手资料。


  3、 搭建舞台


  不爱音乐的学生很少见,音乐课堂就是要让热爱音乐的同学能在这里自由地表现,尽情地享受。同时,在表现和享受的过程中,使他们的音乐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提高。每个同学在人生的舞台上都是主角,通过音乐学习,教育学生在人生的舞台上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并且要创造性地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


  我每次在课堂上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演唱自己喜欢的新歌或者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上台的人必须要面向全班同学自信地介绍,要求做到:介绍的是什么曲子,谁演唱的,为什么要介绍,也就是喜欢的


  原因是什么。然后开始演唱或播放音乐,师生共同欣赏。音乐结束后,再请其他同学发言,谈自己的听后感,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也可以是补充的,总而言之,要让大家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并且会用音乐的语言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开阔了眼界,了解了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胆识、养成倾听别人说话、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同时学生要面对全班同学即兴发言,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把音乐作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要把学生的爱好、特长在音乐实践中表现出来,使他们在活动中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在活动中发挥他们的智慧,在智慧的引领下开创性地表现音乐。


  三、鼓励创新――贵在表现新意


  学习、掌握了知识,并且能在实践中运用,还不足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只有在实践的运用中,学生能加入自己独创的、别人没有想到的并且是合理的东西,才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万事开头难,学生的创新也是一样。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教师的身体力行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在教师非常规的教学环境和手段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成长。


  1、  教师示范


  学生的智慧不是一个容器,等待教师去填满,而是一块可以燃烧的煤,有待于教师去点燃。所以,教师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通过日常教学,用充满创意的言行,让音乐课堂充满歌声、笑声和惊讶声;在愉快的氛围里,用独一无二的视角来审视音乐作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音乐活动,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如,在欣赏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为了使学生记住第一主题,我把莫扎特的生平和主要贡献作为歌词,填入旋律中,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旋律,也记住了莫扎特的美誉和相关的贡献,受到学生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在学习“非洲音乐”时,把每张幻灯片的按钮设计成不同形状的鼓,暗示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性;又如在学习“民族器乐”时,根据江阴当地有名的“天华艺术中心、天华艺术学校、天华琴行”等人们熟悉的机构,补充介绍江阴名人――音乐大师刘天华及其着名的作品等,激发学生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再如在学习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时,加入我们无锡当地的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相关信息,通过照片、图片、电影片段等资料的展示,给学生以亲切、新鲜、好奇、巧妙,不落入俗套的感觉。


  学校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能自觉不断地学习,学生在创新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就会自觉地用创新的态度来对待一切问题。


  2、鼓励质疑


  有疑才会思,有思才会创,有创才会新。事实证明,听话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学生,只有那些敢于置疑的学生才有可能是最出色的人才。


  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所有学生都为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所折服;为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我要求学生谈真实的欣赏感受,最好能与他人观点不同,同时又在情理之中。这时有位学生就表示,《梁祝》协奏曲虽然是部优秀的作品,但他觉得还有一些缺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音乐到“投坟”那里就该结束了,这样就更能增加悲剧的效果,让后来人明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另一个是结束部分的音乐太长了,并且没有新意。他的这些观点,立刻在学生中激起了讨论的浪花,辩论有理有据,虽然最终谁也没有能说服对方,但辩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欣赏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思想交流的过程。


  质疑,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智慧从学习和实践中来,只有在学习和实践中开动脑筋,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和做法,有了新的想法和做法,才能对已有的定论产生怀疑,而不是盲目地怀疑一切。质疑也是学习,是更加主动地学习。


  3、 尝试创造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和重复,而是为了突破,要想突破就必须要创新。因此,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升华。


  在学习“进行曲”时,教师给出不同的音乐片段,如《国歌》、《欢迎进行曲》等,请同学们配上合适的画面和场景。然后,给出具体的活动场景,如天安门升旗仪式、学校运动会的入场式、威武的阅兵式等,让大家来选配合适的音乐,这样的场景学生都比较熟悉,相关的音乐学生也了解,他们的积极性比较高,但这又不利于检验他们的真实水平;为了提高趣味性和真实性,给某一段电影画面配音乐,先提供无声的电影画面,让学生给画面配乐,学生如果不会乐谱,可以自由哼唱,教师记下主要的旋律,再请学生回答用什么样的乐器来演奏效果会更好,教师用电子琴或电子合成器等演奏,为电影配乐;最后再欣赏电影原来的音乐效果。在对比中,使学生明白音乐创作的程序,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和创造的乐趣。


  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都要贯穿着创新的意识,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传递着创新的方法,体现着创新的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力求时时处处都充满着创新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学生的创新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是客观条件,音乐不要高考,没有硬性的分数限制,相关部门也不会过多地加以干涉;同时音乐作品表达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为教师们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进而为教师们提供了施展创新才华的大舞台;其次是现实的要求,现代的中学生,知识面广,信息获取速度快,对枯燥乏味的、说教式的音乐教学,敢于说不。


  《未来学家》指出:竞争优势的秘密是创新,这在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是如此。时代在要求,现实在催促,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只要我们音乐教师能改变陈旧的观念,把教书的职业变成自己热爱的事业,愿意创新、敢于创新、勤于创新,学生和教师自身都能从创新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和益处,这对社会、对民族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