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论国风音乐中歌词文本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

作者:山东理工大学 李清泉 唐艺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5-03-07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指的是居住在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之中,通过音乐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充分的认识,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在既往的教学工作之中,相关单位和人员对音乐教学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缺乏重视,本文从当前的教学需求角度出发,探讨了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优化音乐教学方法和构建完善评价体系的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音乐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当代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对于在相应的教学工作之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小学阶段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学将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对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并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实践过程中,相关单位和人员需要合理地利用音乐教学的特征,来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一、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概念及重要性

  1. 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相关的研究中将中华传统文化定义为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的总和,其中物质遗产所指的是所有物化的文化遗产,而精神遗产则包括中国古代形成的经济、文化艺术思想和生活习惯等,这些内容的集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而在当前小学音乐教育领域之中,传统文化通常指的是传统音乐文化,其是我国传统音乐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且已经相对较为稳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和,这些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又是极为丰富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均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的音乐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所指的是,在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的身心发展特征出发,对学生进行传统音乐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这种教育的方法对传统音乐的美感形成切实的体验,从而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获得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最终通过这些内容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精神和生命的底色,它们的存在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文化意识和行为习惯都会形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传统文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所以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在文明的传承过程中,相应的教学活动必不可少,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所蕴含的历史内涵和精神内涵极为深刻,同时也是对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学习效率高,依托相应的音乐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形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鉴于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以合理的方式引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积极对其内涵进行挖掘与传承,最终将有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培养学生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问题分析

  1. 音乐学科的整体地位不高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开展相关教育工作的核心思想。小学音乐教育能够比较有效地对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激发,让学生在持续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较高的音乐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对我国各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极为深远,学校、家长、社会三个维度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普遍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则关注程度不足。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小学音乐教育地位严重偏低。实际上我国对这个问题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在2014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在整体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较为薄弱,且存在着大量的困难和问题,导致艺术教育质量难以提升。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则主要为相应课程开课率低、艺术活动参与面小、师资紧缺等。特别是在我国部分欠发达区域,相关区域在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充足的资源进行基础的艺术教育,且相应的艺术教育评价机制也没有形成,长期无法取得成绩,必然会进一步降低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形成恶性循环。此外,由于音乐本身在教学中的地位不高,因此,在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普遍缺乏培训的机会,这种现象导致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效果不佳,难以充分地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实现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目的。

  2. 传统音乐相关学习及实践活动欠缺

  音乐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对学生的体验和实践的重视程度更高,这一特征的存在使得相应的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必须以较为密集的实践活动进行教学,才能够真正获得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当前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学校在实施教学的时候仍然主要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同时,教学内容也以理论知识为主,这种方法导致相应的教学活动通常难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从既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了解到,要让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形成了解和认可,并能够充分熟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让学生参与到相应的实践中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同时,当前我国的部分小学在教学工作开展阶段,也缺乏从学校顶层设计层面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的意识,尽管部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之中进行了基于民族传统音乐的大量实践,但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学校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之中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适当增加传统音乐教学阶段的各类实践性内容,并通过组织相应的校内、校际交流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提升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

  3. 缺乏对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挖掘与整合

  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在我国当前的小学教学之中极为关键,同时其教学资源也极为丰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资源的分散特征也比较突出,这种情况导致相应的教学活动无法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扭转这一局面,相关单位和人员在自身的工作之中就必须强化对相应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的能力与意识。

  以小学五年级的音乐教材为例,相关教材之中涉及的传统音乐作品包括《新东北风》《阿里郎》《编花篮》等。但教师同时需要认识到的是,教材上的内容始终是较为有限的,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教师和学校就必须从周围的音乐形式和内容入手,进行对资源的整合和汇总。但目前来看,音乐课的受重视程度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相关的教师失去了进一步汇总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完全以教材内容为核心进行展开工作,导致整体的教学内容单一和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