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基于新课标的单元整合教学

作者: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高琴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11-21

  音乐学教学的单元整合,是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学习能力,以艺术课程标准为依据,聚焦核心素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D 以学生生活体验为线索,突破教材编排、课时安排,通过深入剖析教材,把相同(或相似)的内容相互链接,进行整合。改变传统教学知识、技能上相互割裂及碎片化学习的状态,形成知识的整体联系和结构层次,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整体构建,重视内在联系

  单元的教学内容要遵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要求,围绕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四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教学内容。在单元学习中,通过对主题相同但体裁、形式不同的音乐作品分析,聚焦各音乐作品中的关键特征进行梳理、提炼,将它们进行音乐特征、体裁风格、文化内涵的整体联系,并找出共性与差异性。只有在单元设计中有了整体把握,才能有序进行教学活动。

  以“音符世界”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来自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的朋友Do Re M Mi”。‘音符世界”的单元学习,旨在通过丰富有趣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熟悉七个常用音符,掌握它们的唱名与音的高低,并把音符看作亲密伙伴,亲近音乐,为学生能够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编创音乐打好基础。因此在课时的分配上需要合理安排。

  第一课时以歌曲《七个小兄弟》作为演唱素材,通过结合歌词的内容与情境游戏,熟悉七个音符的唱名与高低,运用课堂中常见的打击乐器、人声伴唱、声势律动等多种方式表现歌曲,初步感知多声部音效。

  第二课时欣赏《do re mi》与学唱《音乐是好朋友》相配合,在亲切活泼的音乐情境中,感受双声部合作的乐趣。

  第三课时欣赏《G大调小步舞曲》和编创《美妙的杯琴》相结合,在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音符的魅力。

  又如,“花鼓”是江淮一带音乐文化一角的缩影,是具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意义的教学资源。“花鼓”音乐文化的学习,以热爱家乡的真“情”系之,在多种活动中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在设计“印象花鼓”主题单元学习时,也可以将学习内容分为三课时,以“花鼓”为主线,串联教材中的安徽民歌《凤阳花鼓》,钢琴曲《花鼓》等音乐作品,因此一、二课时就紧扣教“花鼓’”主题,唱花鼓民歌,听花鼓乐曲,欣赏、表现相结合。同时在设计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时,向课外进行拓展,将家乡的“海安花鼓””补充进来,通过拜访家乡的文化名人、搜集相关的音乐资料等课外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从而使单元学习更加深入。

  二、问题驱动,聚焦单元任务

  单元学习的驱动性问题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提问。在单元学习中的问题驱动,一般不是直接得出答案的单一性具体问题,而是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综合问题。学生根据单元学习中的问题开展讨论,逐渐具体化,从而提出一个一个可供研究的小问题。因此,要设计出驱动性问题,就要找到相关作品中最具有音乐学科特性、最具有审美特征且能够切实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高阶思维。

  “印象花鼓”单元学习目的在于通过一个个音乐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对花鼓文化的关注,从了解花鼓到热爱花鼓,再到热爱家乡的音乐文化,加深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并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日常生活中,学生了解花鼓吗?可能会有部分同学有一些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知之甚少,因此我们没有用碎片化的问题串联教学,而是采用驱动性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和解决。如:“《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有哪些呢?“海安花鼓典型旋律《花鼓调》的旋律、节奏、调式等都有什么特征呢?这些驱动性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提升了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融合,提升综合能力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器具、材料和现代媒介,进行演奏、创作、表演和编创,融想象、思考、创造于一体,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深层体验。

  “音符世界”的单元设计充分关注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音符情境,从“小音符排排站’99的游戏导入,引出歌曲《七个小兄弟》。再以“小音符来唱歌”引出第二课时欣赏《Do Re Mi》》在充分听赏合唱段落,理解领唱与合唱的形式后,学唱歌曲《音乐是好朋友》,并尝试进行轮唱的合作练习。通过前两课时,熟悉了七个音符的音名、高低的走向以及感受三拍子音乐的韵律感后,顺理成章地进行第三课时《G大调小步舞曲》的欣赏以及“美妙的杯琴”白的编创活动。在“小音符来演奏”的实践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获得美的享受。

  在“印象花鼓””的单元教学中,学生通过聆听了解花鼓音乐的表现要素,感知花鼓音乐的体裁与风格,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提升文化理解素养;通过唱花鼓、奏花鼓、跳花鼓及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提升艺术表现素养;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学做花鼓、表演花鼓等创造性活动,提升创意实践素养;并理解花鼓音乐的艺术特征、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在第三课时“舞蹈中的花鼓”教学活动中,笔者以家乡的海安花鼓为拓展内容,课前要求学生拜访海安花鼓的传承人杨培杰老师,了解海安花鼓的历史,花鼓的形状材质;学跳海安花鼓的典型舞蹈动作;跟二胡曲《海安花鼓》的作曲家胡润农老师讨教花鼓音乐的风格特点,现场聆听胡老师的演奏,并用摄像机进行记录。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用海安方言演唱“海安花鼓”曲调,手拿自制的花鼓一起跳“海安花鼓”,用舞蹈表演抒发对家乡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在一系列融合性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多维评价,激发艺术潜能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坚持以评促学,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历程进行写实记录,坚持多主体评价,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

  在单元学习过程中,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采用了多维度评价的方式。在单元学习之前,教师和学生商量具体的评价细则,通过“完成表格”“摘星星”及自评、互评、师评的相互结合,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有效地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