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小学音乐教学“感觉唤醒”探究

作者: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杨慧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12-30

  摘要: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存在过于强调艺术理性,把学生音乐审美框定在认知结果的认识论层面,忽略学生音乐感觉与审美经验培养的生存论和价值论等问题。基于“感觉唤醒”的小学音乐教育指向学生生命能动的美感能力、生命发展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本真的价值意义。教师应在具身、沉浸、生成“感觉唤醒”的教学路径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回应学生音乐审美的现实需求,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育人目标。

  关键词:小学音乐;“感觉唤醒”;美育;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学校美育迎来新机遇、获得新发展、进入新时代。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心灵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它能培养人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人的情操,健全人的品格,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过于强调艺术理性的认知式审美的问题,抽象的符号记忆限制了学生的音乐想象,艺术情感被阻隔,审美价值没有得到彰显,难以引领学生生命和心灵的健康全面成长。唯有直面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才能有效应对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感觉缺失”的问题表征

  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课堂被功利目的所占据,育人意识不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以理性的方式来强调感性,注重对结果质量的把控而缺少对审美体验过程的关注,在理性的控制下,学生原初的感性能力被遮蔽,经验习得趋于单一化,容易导致学生音乐审美停留在认知结果的显性技术层面,情感阻隔的音乐艺术无法深入学生心灵,无感状态中审美是缺席的。具体表现为:一是现代音乐教学越来越多地借助技术图谱展示音乐形式,以描述节奏、旋律、曲式等概念,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机械的符号解释中“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丰富而细腻的感知和表达被忽视,理性遮蔽的感性经验走向程式化的生成。二是部分音乐教师使用成人思维表层上的情感符号来设计教学文化场景,在理性控制下的教育情境中,学生原初的音乐感觉、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学习体验没有得到重视,生动活泼的生命本真未能在教育中体现。

  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以理性认知的“理解”和“释义”来代替审美或沉浸于单纯听觉审美的“心灵操练”的问题,学生音乐感觉经常处于缺位的状态,缺乏感觉又何谈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没有艺术打动心灵的美背离了音乐教育的宗旨。

  二、基于“感觉唤醒”的小学音乐教育的美学价值

  艺术是实现美育的一个重要支撑,艺术的目标是触动,它通过激发情感来回应心灵对感情的需求。音乐教育中,教师在美的感知中以生动鲜活的形象从情感方面熏陶学生,润泽学生心灵,在身心一体的主动参与中,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审美素养得到提升,达到个人整体感性和理性力量的全面和谐。

  (一)指向学生生命能动的美感能力

  音乐教育是一种素养教育、美感教育,以不断丰富和提高人的感性为目的,关注审美对象感性直觉的不断增强与内在发展。音乐感觉是认识和理解音乐的基础,是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积累学生丰富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就是感性经验的形式生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过程需要学生的音乐感觉,有了感觉才能产生情感反应,催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产生美的感性经验,提升美感体会能力。音乐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生命本身,强调审美的本体价值,发展学生的音乐感觉,引导学生感知美和领悟美。在声音流动中,学生的内心以生命原初的自由想象感悟音乐的世界,返回到情感、想象、感觉的世界,建立他们的审美经验,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感悟音乐审美心灵,在接受艺术教育的审美过程中,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美感体验就会被激活,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的和谐。

  (二)指向学生生命发展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在感觉发展的感性运动中被催生的。音乐与情绪情感联系非常紧密,优美的音乐能够表达心灵状态,情感能够触发学生的音乐审美,使学生感受音乐的感性表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学生对美的寻觅是对事物美感的发现、感受与体验,这既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也是情感产生共鸣并获得愉悦的过程。音乐教育过程是情感、体验、价值判断一体综合内化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以美育人的教育从情的领域丰富人的感性认知,“在最基础的感性体验层面上与人的身体发生着关联”[1],在情感共通中产生理解和表现音乐的巨大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本能被唤醒,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提升体验和表现音乐情绪及情感能力的同时,学生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身心被美所浸润,其审美情感变得充实而丰富、自主而灵活,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互动中塑造整体性审美经验。

  (三)指向学生生命本真的价值意义

  学生感性和情感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需要依靠审美教育。“对美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性需要。”[2]感知美是生命成长的基础。学生对音乐有一种天然的感知能力,能够从音乐的节奏、旋律等要素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通过身体的意向性活动融入音乐,激活自己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判断,形成自我审美期待和美感体验。美妙的音乐在交流、移情、共鸣的作用下进入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生活,音乐被学生的生命整体所支持。在艺术美的感知与唤醒中学生陶冶性情,浸润心灵,精神和个性在音乐创造的世界中更加自由,实现了审美教育过程中对美感的经验获取,从而成就丰富多彩、活力涌动的生命本真。

  三、具身、沉浸、生成:“感觉唤醒”的教学路径

  音乐教育有着生命的温度,审美的力量,精神的超越。音乐课程承载着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使命,音乐教学是师生、生生、文本建立起深度交互关系的精神沟通与交流。审美并非孤立感官的知觉,而是多重感官的知觉综合,学生感性经验的激活、审美经验的积累是整个身体参与的整体性经验,在审美主体感受、理解、联想音乐世界的过程中,它因身体知觉的整体性和创造性而有可能形成美感,产生内在的审美张力与聚力,在审美情感互动、交流、对话中实现生命主体多元尝试性感悟。

  (一)多感官参与具身认知,引发学生审美感觉

  音乐以声音的形式作用于人的心灵,学生随着聆听、感知、体验等实践而产生心里感悟。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情感、态度在身体与物体、空间、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产生,音乐审美中感性经验的积累是身心合一的。音乐教师借助多种模态符号,例如图像、线条、色彩、动作、声音、空间等信息交换,建立感觉与身体的关联,从单向感知音乐对象转变为多维体验,引发审美主体丰富的具身体验,在感性的联想、体验和亲历的审美过程中激发学生内在精神与具身情感的共振,引发审美感觉,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记忆。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