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小学音乐教学“感觉唤醒”探究

作者: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杨慧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12-30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欣赏课《森林狂想曲》主题二的音乐时,教师手持两种不同颜色的卡片,学生随着音乐运动,当绿色卡片出现时随着音乐小跑(旋律上行),当橘色卡片出现时随着音乐行走(旋律基本平行),然后教师放慢速度哼唱旋律,同时用上行(绿色箭头)、平行(橘色波浪线)在PPT中表示。通过空间、色彩、线条、身体运动多模态表征,学生的审美想象在多样隐喻呈现中发生,在模仿与实践中探究乐曲的旋律特点与情绪的变化,适时又多维地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需要听觉、视觉、动觉等多感官的相互融合,协同发挥作用,进行综合性的整体感知。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音乐以线条、图片、颜色、动作等形式进行联结和展示,通过感官接收信息符号刺激学生感知神经,使学生在大脑的信息加工中类比、迁移,进行筛选、判断,然后将这些碎片送入想象的“熔炉”中进行锻造,并得出新的成果,激活学生的感性思维,获得音乐理解和审美经验的双重升华,按照音乐情感与学生情感的对应关系,实现身心一体式地对音乐的全面感知、理解,音乐审美更加生动而富有内涵,生命成长中音乐感觉展现出丰富的张力和绚丽的色彩。

  (二)情境创设中沉浸体验,激活学生感性运动

  音乐教学场景的设计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依托现代技术支持声音、图像等形式符号构建超越现实的音乐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审美主体进行沉浸式体验。学生的音乐审美在自由的感性运动中融入个人主观因素,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审美客体带来的心理满足,实现物理时空到心灵时空的跨越,使意象世界得以完美展现。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欣赏课《卜算子·咏梅》时,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活动一:先播放名家朗诵的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师生交流,感受伟人诗词的气势磅礴和宽广的胸襟,引起情感共鸣。然后学生带着这种壮志豪情进行朗诵,对比欣赏歌曲《卜算子·咏梅》,感受歌曲的抒情和温暖,学生沉浸在多元的审美环境中。

  活动二:聆听课文歌曲《卜算子·咏梅》,找一找歌曲运用的音乐元素,大气磅礴的合唱表现与昆曲细腻委婉的密切融合,撼人心魄。然后进一步聆听,学习昆曲相关知识、主要伴奏乐器、唱腔特点,试着学唱昆曲,观看昆曲表演《牡丹亭·游园》,感受昆曲身段、扮相等知识,深入理解昆曲蕴藏的文化内涵。

  活动三:再听课文歌曲《卜算子·咏梅》,探寻歌曲中的现代元素,发现架子鼓的加入和歌曲节奏的变化,感受昆曲传承中的发展创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习的立意。

  音乐教学中受教育者受到场域的影响,会自动调整心态,沉浸其中,保有一种审美期待,并以沉浸的心理状态去面对美感对象。教师可以从学生接触的社会生活文化出发,通过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的朗诵与流行音乐的视听环境引导学生进入音乐学习,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激活学生生命的活力和自我精神,在温暖的情感联结中满足学生的感性需求,使学生保持审美期待去探索音乐世界。在审美的情境创设中,通过视图、声音、空间、时间、歌唱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构建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生内心的美感与音乐发生感性直观的身心对应关系,并且学生能进行判断、选择、积累和内化,情感上产生共振,从而实现由内而外的综合化的音乐感知、理解和表达。

  (三)文化熏陶中创造生成,促进学生深层感受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音乐教学通过文字、图片及其他媒介实现意义上的传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知识点的美感,在民族文化的情境创设和审美体验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忆江南》一课,在教学“鱼咬尾”旋律创作手法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红色鱼儿随着音符高低起伏地流动,同时引导学生哼唱旋律、用手指画出旋律线条,让学生可以直观感知乐句的变化。色彩、线条、鱼儿交替定格的中国元素视觉隐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展现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鱼咬尾”(见图1),巧妙的设计体现出江南水乡美好的诗词意境,引发学生情感参与认同,助推学生情感生成,便于学生感知与记忆。

  图1“鱼咬尾”音乐创作手法

  中国音乐的审美特征注重情感的内在丰富性,音乐的发展变化有着地域的特点和民族创作的特色。学生只有置身于音乐的情境之中,亲自实践体验,才能感受和品味这种音乐之美。音乐情感的深层心理体验是基于学生全身心参与而获得的,在特定场景中,图像也具有感情色彩和价值取向的隐喻。音乐教学中,借助声音、视觉、动觉等各种感官联动而引起的联想,能够促进学生集中精力参与到音乐美感体验中去,在观赏独具匠心的中国风画面的同时,学生感受到图像、声音、线条等多种符号相互配合所塑造的审美意象和意境的独特魅力,进而产生独特的审美认同,显现出内在的情感色彩,在音乐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获得对音乐更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文卓.论身体化的音乐审美经验[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6(4):30.

  [2]宋振军.“德成而上,艺成而下”:音乐“以美育人”的途径探索[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34(2):4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