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一)疫情让互联网成为家校教育的重要媒介
2003年“非典”期间,互联网还未普及,学校在教学被迫停止后,推行教师送课制度,有些课堂不得不被设在小区的角落。而2020年,在面对新冠疫情导致的停课状况时,各种线上教学方式异彩纷呈,让教学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可见,互联网在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间都是连接家庭与学校的重要媒介。
(二)时代让互联网成为学生展示的平台
随着信息的飞速发展,网络终端不再局限于电脑终端,还包括手机、平板等,大家可以随时欣赏和自己生活贴近的“草根”生活微视频,也可以让“互联网+教育的终端”成为学生拓展学习的平台,以及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教师可以借由网络举办学业展示、云端音乐会,让学生上传自己拍摄的视频,如此,学生所欣赏的每一个视频的主角不再是“别人”而是自己,展示的也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编创成果。这能让课堂教学形成一个从教师的“输入”到学生的“输出”的闭环,不仅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更为有才能的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
(三)政策让互联网成为教学方式变革的有力工具
新形势也促进了新政策的不断推出,“双减”政策号召的“高效课堂”,课程教学提倡的“大单元、大概念教学”“项目教学法”“接续式音乐教学法”等,使得相应的教学法也应运而生。而互联网课堂教学得到教师们的广泛应用,在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成为教学方式变革的有力工具。
1. 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单元、大概念教学
“所谓大单元,即‘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3)大概念则指“能反映学科本质,能够联结和统领零散知识点,处于更高层次、居于中心地位、藏于更深层次,能长久保留和广泛迁移的原理、思想、方法等”(4)。“互联网+”不仅让教育实现了理念的及时传递和学习,也让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不断产生和生成。这使得课程设计更具系统性和统一性,让教学任务更加明确。同时,教师们在备课阶段不再单纯地依靠手边仅有的教参,而是通过互联网迅速获得的海量信息,让教学资源和材料有了更多选择。大单元与大概念教学成为新的趋势,让知识、技能较为零散的教学形成了体系,相互之间产生了关联,极大地提升了音乐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图2 五年级“奇妙的自然”大单元设计思路
2. 互联网环境下的“双减”政策呼唤高效课堂
“双减”政策提出的“打造高效课堂”,离不开高效的评价方式、高效的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其中高效的评价方式离不开互联网环境下新型教学媒体的开发和使用。翼鸥教育、腾讯会议、钉钉等软件在疫情期间极大地辅助了音乐课堂教学,所配置的共享屏幕、标记、举手、投票、分组讨论、计时器等互动功能,让网络教学不再是教师的单向度传授,而是师生和日常课堂之间一样的“教”“学”活动,较传统音乐课堂教学让评价过程更加高效。即使是线下课堂教学,互动反馈技术、按按技术的渗透,让学习效果呈现数据化,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评价的高效,也让全体学生消除个人顾虑而放心作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翼鸥教育进入线下课堂教学,实现了双师课堂的尝试与探索,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打破了教室的壁垒,也可以让多名教师依据自己的特长,分别为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讲解和示范,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互联网在课堂的高效融入,稳步践行着双减政策呼唤的高效课堂。
三、“互联网+”点燃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又是青少年成长的内在需要。“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尊重人性、连接一切等特性,在赋能小学音乐课堂活力的同时,也为学生的音乐创造提供了支持,无论是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还是学生的创新方面都成为可能。
(一)“跨界融合”助力“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不同,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创新意识是创造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意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才能为成长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部门应以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创新意识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在小学阶段,互联网带给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必会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跨界”这个词在科技、经济领域被经常提及,同样,音乐教育也可以跨界到多个领域,不仅可以让音乐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跨界”理念,将自己摇身变成简笔画大师,将音乐变成美丽的图形谱、图画谱,使之在听觉美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们感受到视觉美,促使学生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在教师的引领下也自然能在音乐中进行想象力的放飞与跨界。
(二)“尊重人性”支撑“创新思维”建构
马斯洛在1943年撰写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划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求,用求知审美充实他们的大脑,进而引导和激励他们锻炼和发展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稚嫩的作品,这是音乐教师需要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例如,在一次三年级欣赏曲目《春晓》的课堂教学中,一个学生总是脱离教师的引领自己改编歌曲并得意地哈哈大笑。此时,笔者并没有对其严厉批评,而是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指出他哼唱的歌曲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随后向全体学生讲解如何能够编创一首歌曲,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尝试围绕一首诗歌进行编创,结果学生们交上来了很多令人意外的答卷。可见,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有时候更能在创作过程中给教师们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