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念达成共识,课例框架逐渐清晰, 于是“雕像馆奇妙夜”“跑跑跑”“醉酒小猫”“摘苹果”“袋鼠蹦蹦蹦”等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课例主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些主题涵盖了“站、走、跑、跳”四种不同形态,对应了最初设计的单元框架。
全组教师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舞蹈与生活、舞蹈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挖掘其中的舞蹈元素,关联生活实践教学,通过速度、空间、方位以及情绪变化,不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全组的共同努力下,课例得到了完善。
三、研究成果与反思
在学校“立美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立美达人”课程体系日趋丰富、完善、成熟,除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外,舞蹈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从服务对象角度分析,寄宿班民间舞课程教学内容由最初的选用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内容发展到目前正在研发的北舞附小民族民间舞课程;金帆舞蹈团课程从单纯的剧目排练课发展到“基本功+ 剧目排练”模式;而走读班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包括最简单的形体训练、北京舞蹈学院吕艺生教授创编的“素质教育舞蹈”课例、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项目(北京市教委从2014 年起主导的“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项目简称)“小学舞蹈普及课”教学课例(一至三年级)。“启发性舞蹈”课程更好地丰富了“立美达人”课程体系。
第一,研究确立了课程的核心理念即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启发性舞蹈”课程开发的目的不是培养高精尖技能人才,而是为全体学生肢体的解放、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人格的完善、个性化的发展提供可能和丰厚的土壤。
第二,教学方式上注重“双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教学系统中的双主体(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活动的最优化应当是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的有机统一,是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作为双主体,不是仅某一方在努力,另一方被动接受,既不能填鸭式教学,也不能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应找到双方最契合的点,进行最优化的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验证了“双主体”所发挥的作用。
第三,教学内容上实现了“三个关联”:关联生活、关联认知、关联兴趣点。首先是关联生活,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站、走、跑、跳”,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其次是关联认知,我们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每个单元都由三节课组成,在学习内容上有一个由易到难的承接关系,让学生在“站、走、跑、跳”中形成良好的舞蹈体态,为进一步的舞蹈教学做好启蒙铺垫。最后是关联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模仿小动物,喜欢游戏教学这种形式,所以我们在课堂中多用这种方法来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教学相长,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在课堂实施阶段,老师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兼顾了舞蹈特有的审美属性,达到了舞蹈育人的要求。例如,张老师在准备“雕像馆奇妙夜”这节课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些动作,但在课堂实施阶段发现有一些孩子做不了这个动作,便在课上进行了随机的调整,提升了对课堂突发情况的把控能力;曹老师在准备“摘苹果”这个课例时,设计了很多精美且富有童趣的道具及课件,这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教师前期备课的能力;杨老师运用“小猫小猫走一走,左一走再右一走。小猫小猫喝醉酒,左右走走,向后走。小猫小猫走一走,右一走再左一走,小猫小猫喝醉酒,右走走到家门口”的口诀,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自己的动作,也便于记忆。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不足。如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学生能力评价方面不够全面等。我们将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继续探讨和改进,进一步研发五、六年级的课例,以此形成相对完整系统的低、中、高年段舞蹈课例,并力争让课例在专业性上更加科学规范、立得住,更有利于课程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