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由点及面
小学生接触的社会面较小,往往都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而音乐教材中大多数的教材往往都脱离生活实际,很难被学生理解,从而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开展欣赏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精心挑选适宜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挑选他们喜欢和感兴趣的主题内容,逐渐扩大他们的眼界,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从简单的主题入手,如《生日》,很多学生对生日都会产生幸福的感觉,由此逐步过渡到《幸福拍手歌》等其他同主题的歌曲,形成音乐大串烧。同理,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擅长的或是感兴趣的乐器,通过自主弹奏、他人表演等形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再由国内的作品扩展到国外的作品,综合对比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之间音乐产生的差异,使得音乐鉴赏教学更能符合儿童的审美规律。
2.3 观看音乐视频,加深情感体验
音乐的呈现主要通过“听觉”来实现,然而要想真正地让学生记住一首好音乐,必须要发挥多种感觉器官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时,可以插入芭蕾舞剧《天鹅湖》的视频,让学生一边观看优美的芭蕾舞,一边听着悠扬的《小天鹅舞曲》,视觉和听觉相互结合,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鲜活生活的舞蹈画面,这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兴趣,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加深情感体验。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动,充分结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体验音乐的情感。例如在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摆动身体,让他们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在脑海中的形态。通过多种方式丰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使得课堂更为生动活泼。
2.4 用意境诱发美感
音乐作品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它与现实形态密不可分,也直接反映了创作者的主观心理。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诱导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以获得鲜活生动的意识联觉,这就是连想法。这种教学方法开展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在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同时,也能够从音乐中传递出来的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这是对高段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联想的思维。例如,在指导欣赏《窗花舞》时,欢快的乐曲带来了节日的气氛,利用欢快的节奏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他们会想到“贴对联”“剪窗花”等活动,将这首歌背后的幸福和吉祥、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表现得很到位。虽然每位学生的想象都是独特的,但是只要符合标题的内涵,教师都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联想。
参考文献:
[1] 王丽莉. 谈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M]. 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汪帆怡.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 中央音乐学院,2014.
[3] 柴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和探究[D].河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