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效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途径。它需要教师长期对学生进行音乐训练,使学生利用想象和联想激发创造能力,从而表达自身的审美体验,实现对音乐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当下的音乐鉴赏课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走出教学的误区,任重而道远。本文着重阐述小学音乐鉴赏学科的现状以及如何使之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音乐鉴赏;教学误区;教学对策
小学阶段的学生玩心很重,很难真正对好的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也时而思索,“音乐鉴赏课究竟该如何教”,“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体验,情感的共鸣,摆脱漫不经心的听课状态”。严格来说,同样是“听”,“音乐鉴赏”是建立在“音乐”之上的更高的心理活动,只有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质,才能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1 小学音乐教学的误区
1.1 缺乏主题,放任自流
小学生的思维并不成熟,如果教师不能用心指导,往往适得其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把整堂课当成音乐欣赏课来上,但是并没有选择好适宜的欣赏教学的内容,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反复地听音乐,不能合理地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听觉疲乏,失去兴趣。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只是被动地呈现音乐,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长此以往,学生对欣赏教学也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明确音乐教学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之间的本质区别,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聆听,而应该丰富学生的感知器官,结合歌唱、演奏、讨论以及评价等方式,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1.2 远离主线,弱化鉴赏
小学阶段的很多音乐都具有情境性和故事性,例如《彼得与狼》,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也有利于学生记忆。但是,如果仅仅以语言描述为主,那么就远离了欣赏教学的主线,违背了音乐学科的审美规律。某著名音乐家曾说应对音乐进行描述而并不是解释。音乐是流动的艺术,也是时代馈赠的无价之宝。这便决定着欣赏教学应该以聆听和鉴赏为教学的主线,教师一定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聆听音乐,同时创设相应的音乐情境,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减少主观语言的使用,让学生学会对音乐的自我感知和鉴赏。
1.3 肢解音乐,破坏完整
小学生上课缺乏自主性,他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与周围的同学交头接耳,此时教师惯用的做法是停顿进行的音乐或者停止对音乐的弹奏来训斥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记忆并不完整,用“肢解的碎片”来代替完整音乐的做法是相当不明智的。它不仅破坏了音乐的整体性以及相应的美感,而且也阻断了学生对音乐的无限想象和主观的鉴赏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在音乐播放前管好课堂纪律,以确保音乐播放期间能相对的安静。著名的吴斌老师就曾说“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必须始终把音乐作品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来体验”。
1.4 盲目综合,舍本逐末
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校开始开展学科综合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综合的学科教学中更全面地发展才能。提倡学科综合也是新课改教学理念之一,但是课程综合必定要把握好“度”,必须时刻明确音乐学科的教学理念以及每章节音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不能盲目地进行综合。
2 有效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措施
2.1 由具体到抽象
纵观小学音乐教材,我们可以将音乐作品简单地分为两类:声乐和器乐。声乐作品是指有歌词,有指定的旋律的作品,它的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学生可以通过感知歌词得出初步的情感体验,在上课阶段,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意会言传。因此,在进行低年级的音乐鉴赏教学时,教师应该从歌曲入手,例如《我是音乐家》《滑雪歌》等这类声乐作品,一读歌名即可感知。而器乐作品相较而言就显得比较抽象,在小学生初次欣赏器乐作品的时候,可以采用简单的故事性的歌曲,例如《乌龟赛跑》《彼得与狼》等作品,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故事背景进行点拨,以故事背景为基础,帮助学生产生主观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更能理解器乐作品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