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鹤岗教育社区》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阶段的音乐欣赏不仅要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想象等能力,而且还必须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去分析理解作品,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综合、概括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去陶冶、感化学生,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扩大音乐视野,进入一个个迷人的艺术境界。根据教学实践,我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其分述如下:
一、重视理论教学与作品欣赏的有机结合
刘于音乐知识及音乐欣赏基本概念问题的学习,不应该通过单纯的理论讲述来进行,而要与欣赏具体的音乐作品相结合。这样不但使学生欣赏了音乐作品,而且能从感性、理性的结合上,理解音乐及音乐欣赏中的基本概念,如果一味地孤立地来讲述,不仅功倍事半,而且极可能挫伤学生学习音乐欣赏的积极性。如普高音乐教科书中的第一单元《音乐与欣赏》涉及到的常识性知识和基本概念就比较多,像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等,为此我结合单元里的乐曲《江河水》,在简单的启发性谈话之后,先听,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辨别、分析,最后老师再作总结性的讲解。语言的描绘,音乐的凄凉,扣动着每个同学的心弦,使人联想到旧社会遭受压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和悲愤呼唤。由此可见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而且还是情感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使学习有关音乐艺术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于欣赏之中,易于理解,感受,这样比较符合高中生的特点。
二、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性、多样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欣赏课似乎形成了一种标准教学程序:①介绍作者生平;②介绍作品时代背景;③介绍主题;④介绍作品结构;⑤完整地欣赏全曲;于是学生的学习变为尽在体验导师的体验之谈。为此具体到欣赏其一作品,老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像同学们不太熟悉的作品,最好别讲先听,只有首先通过官能的欣赏,才能使学生进入到情感的欣赏,再通过学生的理解,老师的综合,进而进入到理智的欣赏中,最终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民族性、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于学生较熟悉的且旋律感强的作品,最好不仿先唱一唱,先体验,再听一听,经过讨论后再作总结。总之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特点,切忌一听到底或一讲到底。与其同时要努力把听、唱、饼、奏、做等教学手段交织在一起,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加了吸引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大家较熟悉的乐曲《春江花月夜》,是首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在上课时,我先组织学生把涉及到的有关历史知识及内容先展开讲述、讨论。由于老师的引导,学生由被动听转为主动探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大家迫不急待地想知道这首名曲是怎样的一种境界,美在何处,特点又是如何变化的。当欣赏时,课堂静极了,典雅优美的曲调,把春天静静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的摇动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听者眼前,给人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仿佛同学们已被带进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之中,尽情漫游。同时穿插唱、视、讲、做画等教学手段,这样同学们不但想听,会分析,还能根据情感的联想绘出美丽的春江月夜图呢。无疑学生已进入到迷人的艺术境界,领略着音乐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所谓“教无定法”,说明音乐欣赏课也同其它学科一样,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在于随机应变,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地探索,充分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发挥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其思维能力,并积极引导,参与学生的讨论,音乐欣赏课的质量和效果,就会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