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音乐教学网》
【摘要】:文章主要围绕国家新课标改革,通过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和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的对比,探究在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下,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关键词】:教师素养,驾驭能力,学习兴趣,创造能力
2008年开学不久,笔者对本校学生进行了音乐问卷调查:你认为什么样的音乐课才是好的?主要有以下答案:
1、希望老师在讲课时,多介绍音乐家的故事。
2、多一些音乐游戏活动,多一分师生间的互动,增加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3、欣赏课,听的时间太多,亲身体验不多。
4、音乐鉴赏课能够有唱,有跳,有听,结合多种元素的综合课。
6、偶尔增加合唱作品,感受美妙的和声。
7、多放些流行音乐。
上述建议强烈反应了学生个人的心声,围绕着学生的想法进行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所感悟。然而,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特别是爱情题材的),却不喜欢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喜欢听一些现代摇滚、爵士音乐,却不喜欢欣赏中外经典名曲。诸如此类的问题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差。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对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作用体现在教师的指导、带领等方面,它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显现出来。学生的主体性则表现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它通过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不断发展变化中体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自我调空、自我评价等能力,以求“主体发展”。
新课标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是:学生在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要教给学生关于方法的知识。音乐这门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作为创新性突出的一门学科,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旧形式的音乐教育相比较,新的音乐教育方式无论是从理念,还是从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了开放性,并做了全面的革新。这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教育的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笔者从加强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培养学生兴趣两方面谈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一、加强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在课前准备上,教师应该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到底教给学生哪些知识,通过哪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这些知识;怎样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最终达到这个教学要求。有了这个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师,才能明确自己应该找什么材料,实施什么教学手段;有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学生才能在课堂结束后学到什么知识要点;有了这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在教学结束后进行及时反思。所以,教学目标的适切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适切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最优化教学的前提保证。
新颖的导入部分是成功的音乐鉴赏课的开端,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向成功迈进了一步。对此总结如下几种导入方式:
1、音乐故事导入式
音乐故事可以讲歌曲内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以及社会艺术价值等。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舒同》一课教歌曲《送别》的教学中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因为这首歌当时是由电影《城南往事》而变成家喻户晓的歌曲,我深情并茂地讲述电影中小主人公童年的遭遇,从电影里透入的情感到歌曲中的情感。两种情感的交融,学生在体验这首歌时的情感,由最初的那种浅浅悲凉的感觉,能在唱这首歌时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中。
2、卡拉OK形式演唱导入
卡拉OK这种演唱形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教师或学生的范唱,更能引起关注。在上高中音乐鉴赏课第三十三节《流行风》的导入部分,分两个组、派不同的代表演唱自己拿手的流行歌曲,当一位同学用卡拉OK形式演唱《菊花台》时,这首热门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插曲,多数同学都很熟悉并十分喜爱,台上同学的演唱牵动着台下同学的心,有的跟着旋律模唱,有的挥起双臂互动,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这首歌表达的内容不错,相信大家也一定看过这段电影,很熟悉电影的故事情节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那么在电视剧《水浒传》中也有首非常高亢,嘹亮的歌曲《好汉歌》,表达了水浒梁山好汉的豪放,粗犷的性格,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我们再次欣赏音乐……”运用卡拉OK形式演唱与主题密切相连的歌曲内容开场,不仅丰富了主题内容,而且增大了知识容量,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3、“应需”导入
“应需”导入就是教师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对本节音乐课的内容了解程度以及想知道的有关知识等,然后由学生的需要导入到课中。在管弦乐曲《瑶族舞曲》的教学前,经过一番深入了解,发现学生们最想知道的是瑶族人的服饰、美食以及这个民族的民歌什么味儿,想看看真正的瑶族舞蹈,想知道他们每年都有什么节日,而并非想先知道《瑶族舞曲》描绘出什么音乐形象,音乐表现出怎样的情绪,及音乐由几段体构成,每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以往先分析曲目再教学的过程,而是从学生最想了解的瑶族风情导入,由“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一直保持对音乐浓厚的兴趣。音乐课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可将几种形式组合起来,穿插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知识为重,灵活运用。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是成功音乐鉴赏课的保证,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身心和教材的特点,符合认识规律,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完成教学任务。
4、室外教学法
音乐源自于生活,所以音乐课并不仅仅局限在音乐教室的。由此,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让音乐课走出音乐教室,让学生放归自然的环抱中,感受自然中的音响世界,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压力中得到缓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春天的声音》,主要欣赏的乐曲的体裁是轻音乐类型体裁。上课前按照要求同学们在学校的花园集合,首先引导这节课的意图,“这节课,我们每个学生都要欣赏、感受、模仿大自然的声音。”然后,分组活动,引导学生一起在水池边用小石头或棍棒有节奏的击水,利用这一活动辨别强弱不同的节拍效果。这时,我再把乐曲《春天的声音》用录音机播放音乐,利用音乐治疗原理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事实用语言引导,“慢慢地,你们感觉眼皮很重,你们感觉很疲惫,渐渐的,你们缓缓地闭上眼睛。这时你们感觉自己蓝天白云间穿行……”这个环节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在这个环节结束后,请学生感受讨论积极性提高了许多。
5、互动娱乐教学法
当前,许多电视娱乐、联欢活动,(如:《快乐大本营》、《星光大道》《开心辞典》……)收视率高、火爆无比。之所以娱乐节目颇受大众喜爱的原因就在于它的逗笑性和竞争性,然而竞争性又在其中占着主导的地位。假设我们把原来的音乐课型改变像娱乐节目那样牢牢抓住学生们的心,那我们的教育前景又会是怎样的光明呢?那么,把逗笑的竞争性和音乐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便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扣人心弦。在教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时,上课前用京腔和同学们问候,“这节课我们各小组进行擂台赛,最后的获奖者享有非常有意义的奖品,让我们努力去争取吧”。走进擂台赛版块第一回合:“猜”。(这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打击乐器和学生自制的乐器奏乐,并说明每进入一个回合就奏一次乐。)第一回合:利用电脑课件亮给学生生、旦、净、丑的四大行当的剧照及声像,让学生猜四大角色,把答案写在题板上亮出来。(对的加分,从桌上拿出一个小饰品,最后以得到的小饰品数量评比。)要求猜对的同学说出想法。之后,利用课件分别对京剧知识和四大行当进行讲解。依次进入第二回合:“画脸谱”。第三回合:“学唱”。进入超级模仿秀版块。各小组推荐一人参加模仿秀比赛。项目有:生、旦角走路和乐句学唱。最后进入激动时刻版块(即奖项揭晓)获奖者获得脸谱头像一套。其他小组均有奖(最佳小组合作奖、最佳模仿奖、最佳画手奖)。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兴高采烈的走出教室。有位学生说:“如果每一堂音乐课都这样上那该多好哇!”“为什么呢?”“既轻松又快乐,还学到了知识。”有的小组还扬言:“我们下次努力争取拿最高奖。”娱乐教学法,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如教学歌曲过程:欣赏→模仿秀→演艺天地。教学欣赏曲目过程:律动(用身体语言展现思维)→模仿秀(哼唱乐句或乐段)→舌战(小组讨论对其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实践证明:娱乐教学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6、幽默教学法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有一次,在上浪漫主义音乐时,因为要讲到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区别,因为古典主义是比较严谨的作风,而浪漫主义是比较随意的态度,所以在上课时我看到学生那样很随意的坐着,我看了一下,马上脸一变,严厉地对学生说:“那几个没坐好的同学,马上给我坐好,不然给我出去。”结果话一说完,我就笑着说:“刚刚象你们这么随便坐着,翘二郎腿,就是浪漫主义风格,象我这样严厉地教训你们,就属于古典主义风格。”有个学生拍着胸口说:“老师啊,差点被你吓死了。”气氛缓和了下来,整个课堂异常活跃。
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其思维,能调节课堂气氛,放松情绪,能收拢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获得学生对老师的亲和力,贴近师生间的距离。
新颖别致的拓展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后盾。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国家新课标的改革,音乐教师逐渐尝试布置课后作业。在现实的教学中,音乐教学于音乐作业是紧密相连的,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音乐作业得以延续,音乐教学效果通过音乐作业得以检验,所以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又颇具趣味性的音乐作业进行拓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通过音乐作业,可以让学生对下节课上课的内容得以好好准备;了解学生对音乐课堂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个性喜好;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拓展音乐思维空间、树立美好情操、让师生在互动中教学相长。主要有以下两种:
1、撰写音乐听后感,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还能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运用自我的语言来理解音乐的内涵,表现音乐。同时在这些写音乐听后感时,学生也会附上一些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对老师的意见,教师也会很好地从他人的角度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改善自己,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2、合作式进行调查音乐。在上《沈心工与李叔同》的时候,由于学习学堂乐歌,所以在课前预习阶段我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们分组,第一组去市图书馆调查旧式学堂的历史,及当地的一些旧式学堂的学堂乐歌,把调查结果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公布上来;另外可以通过书上或者网络上搜索有关学堂乐歌的一些资料;还有可以到自己家里年纪较长的长辈那里打探下他们会什么歌曲,并学下来。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就给课堂上的顺利进行授课带来很大的方便。所以,好的音乐鉴赏课课程设计要处理好教学各个环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在于:
第一,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有了对音乐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可以激起对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进而获得良好的音乐学习效果。反之,对音乐不感兴趣,只是被迫地、被动地进行音乐学习,那就不会产生有效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形成一种对音乐学习的厌倦心理。
第二,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更需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因此,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教育中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感情。如果通过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两个阶段的音乐课学习,连音乐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如果音乐不能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那么,任何所谓的“音乐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多地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而缺少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因而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如今则重视通过音乐课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喜欢音乐,为培养学生喜欢音乐打下基础,这一点十分重要。《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如果通过义务教育连个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否认我们的音乐教育中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败了。最初的“指引棒”也变成了泡影。如果连学生对音乐初始的兴趣也磨灭的话,音乐教师是难辞其咎的。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之初就把培养兴趣放在首位。让音乐课成为学生们的最爱,引领他们进入美妙音乐殿堂的良好开端。
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因而它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同时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它又不象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音乐语言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具有非语义的特点。所以要采取创设情境法(情境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学习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氛围和场景。由于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将情、言、行融为一体,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通过学生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通道的协同活动,借助情境和具体生动的形象,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课堂氛围和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欣赏约翰斯特劳斯的《雷鸣闪电波尔卡》时在导入部分播放《大学生波尔卡》的舞蹈,创设了个舞会的情境,
让学生一起动一起跳下这种欧洲宫廷流行的波尔卡舞蹈。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投入到这个情境中,也把波尔卡这个比较难的概念式的东西简单化,使学生一目了然。有人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有时我们通过一个生动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具体丰富的联想。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生动的画面来创造一个联想的空间,比简单地讲解更能使学生进入音乐意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合作教学是新课改以来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运用集体力量进行学习。其合作过程既是学生共同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
正确认识师与生之间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创设师生合作的关键。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如此以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他们只会墨守成规。只有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做学生的朋友,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激起学生的心灵火花在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师生共同面对同一音乐审美对象,一起参加音乐活动,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师生之间互相给予对方尊重和欣赏。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教学中,请班上会拉小提琴的学生演奏《梁祝》的爱情主题,教师钢琴伴奏,其他同学演唱这段优美的主题旋律。通过师生的合作表演及学生尝试性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音乐情感的音乐的基本要素,同时为后面完整地欣赏作品,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作好充分的准备。
【总结】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国家新课标改革,通过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和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的对比,介绍了在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下,以及如何上好音乐鉴赏课各个基本因素,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但由于时间的仓促,资料的有限性,在有些细节问题上还有待解决,如上好中学音乐鉴赏课中,怎么样处理好师生关系,使之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这也是很多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最常发生的问题。还有关于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互动环节和鉴赏环节的时间具体分配的关系。所以这些不足点还希望大家多多指点。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外国中小学教育[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2.
[2]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