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清远市华侨中学》
[内容摘要]:新一轮课改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众多机遇,也在向一些相沿成习,业也成形的观念提出严竣的挑战,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文就新课程、新教法作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些建议。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21世纪的音乐课,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倡导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以突出音乐审美为中心,师生互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注重合作小组的建立与评价,重视音乐实践的创造。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教师本身能否与课程改革合拍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作为一名高中的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强大冲击。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对教师灵活操作课堂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激发兴趣、愉悦审美。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音乐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能给人以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就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技术教育,导致音乐教学既枯燥乏味又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使人格得到完善。作为一线音乐老师我们应该明确音乐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我们的任务不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鼓励、培养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快乐,并对音乐产生兴趣,让他们每次都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状态和愉悦体验。记得有一次布置学生写对音乐课的体会时,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最盼望星期三,那有我最喜欢的音乐课,老师的微笑从身边走过,像一缕春风轻轻爱抚着花朵,像一阵雨露悄悄解开了疑惑,我们陶醉在迷人的音乐中,接受着美的熏陶……”“原来音乐课也可以这样让我留恋,我对音乐本不怎么感兴趣,总认为自己缺少音乐细胞,而如今,我却在期盼着每个星期仅一次的那节属于我们的快乐课……”,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激发兴趣,愉悦审美,这样的音乐课一定会受到喜欢音乐的高中生的欢迎。
二、视听结合,同步感受,主动参与,深入体验。
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然而在音乐欣赏中如果能结合视觉功能,发挥视听能感的作用,创设音乐情景,那么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会更容易些,更深刻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来自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对新异事物的好奇。在《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欣赏课中,我投其所好,借助动画手法演绎的《梁祝》让同学们去欣赏眼前精彩的一幕。动画片《梁祝》中有同学们非常喜欢的萧亚轩,她以低沉声线反串梁山伯。刘若英则演绎了活泼多情的祝英台形象。台湾著名主持人吴宗宪以充满喜剧感的语调再现着那个长着酒糟鼻的反派人物马文才。幽默搞笑的画面,深情感人的音乐,同学们还没来得及做任何准备就已被完全吸引并征服了。他们睁大眼睛注视着屏幕,听着声音,看着画面,从而怡情悦心,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萌生了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音乐教学的强烈愿
望。视听结合,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仅感受到音乐美,还享受到剧情美,背景美,语言美,形体美。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和情感同步。《梁祝》第二课时,安排同学们“听”音乐,只是静静地,纯粹地“听”音乐。以往没借助动画片《梁祝》时,学生对完全“听”音乐不是很感兴趣,只有极少数同学能真正听完全曲,绝大多数同学听不到一半就显出不耐烦的感受。可如今,再看看那些“听”《梁祝》的学生,那么专注,那么感动,从他们的表情与眼神中,我读懂了他们的感觉。
音乐教学必须贴近学生,音乐教师则应同学生一起享受喜怒哀乐。音乐老师要走出单纯演讲的角色,成为学生的激励者、促进者、指导者、协调者,而不是一个好与坏,错与对的评断者。这样才能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创新,才能做到积极参与教学。高中生的求知欲望极强,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积极灵活地在音乐课中加以引导和利用。通过《梁祝》二课证明,新奇的刺激、巧妙地预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置悬念,对典型音乐材料进行解剖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产生,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畅所欲言、发挥主体、小组合作、体验感受。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校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流行趋势:有好多同学做功课时,耳朵里塞着小喇叭,边听MP3边做作业。在“音乐的作用”一课中,我向学生们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功课好不好?”我一改以往一讲到底,“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自己亲身感觉。课前先布置任务,全班同学自由结合,分成两组,一组是正方,观点是:“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功课,好!”。另一组是反方,观点是:“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功课,不好!”。要求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论据,发表观点。学生们又激动又兴奋,磨拳擦掌,积极奋战。音乐课上,正、反双方代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时引来阵阵掌声。正方代表发言:“边听音乐边做功课,好!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做功课的乐趣……”。反方代表马上反驳:“做功课需要冷静思考,听音乐会分散注意力,对做功课不好……”。双方代表都带来了自己选的音乐进行实验。正方代表播放了一首优美抒情的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反方代表则把学生中流行的“超级男孩”的《拜拜拜》亮了出来。双方各抒已见,争得脸红耳赤,似乎都挺有道理,真是难分胜负,整节音乐课前三十分钟都由学生主持,我这个老师,站在旁边,不时用赞许的眼光看看我的这些能干的学生。最后的十五分钟,我让大家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才能出真理:(1)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本子和笔,抄写一段文字,同时听一组音乐,请学生感觉此时音乐的作用?(2)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边听音乐边解题,请学生感觉此时音乐又有何作用?……通过实践,同学们做出一致结论:该借助音乐的时候可以适当借助音乐,不该借助音乐的时候就不要边听音乐边做功课,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更有效地发挥音乐的积极作用,正反双方握手言和,一堂音乐课就这样结束了,同学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通过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音乐教学情趣,不时点燃学生的音乐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音乐艺术的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实施课改以来,一切都是新的,课程是新的,理念是新的。作为一线教师,要抛弃旧的教学思想及方法,深入学习新大纲,新课标,认真钻研,重组教材,多从学生角度考虑安排教学,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功,让音乐课发挥出它应有的魅力!
我期望通过一年的音乐课,学生能了解一些世界音乐文化瑰宝,并培养学生勇于展现自我的信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培养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的兴趣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