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教法

如何组织小学音乐有效课堂教学

作者:张丽华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在艺术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科学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完善评价机制”的基本理念。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在新形势、新环境、新理念的推动下,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唱几首歌曲、灌输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带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和享受,构建高效活泼的音乐课堂教学形态。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学习新理念,转变教学观


  多年来,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由于受到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陈旧、学生乐理基础差等条件的限制,一直与城市学校的音乐教育有着不小的差距。学生们说:“我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课让我们觉得十分乏味,与现实生活中的音乐无法结合在一起……”曾听一位学生说:“提到音乐课我就想睡觉,我的头就很痛。老师让我们唱‘do、re、mi’,我就念成‘一二、三’,看到这些音符我就恐怖,老是唱不准……。”这些话让我们惭愧许久,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改变,应该有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得到享受,进而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1、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应当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垄断地位,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教师和学生就成了课程改革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只有师生做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新课标的目的与要求才有望达成。


  2、更新教学方法


  音乐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没有体验就不能感知音乐的情绪。歌曲美在哪里?是优美抒情的,还是欢快激情的?唱歌时只是一个调,大声演唱,声音洪亮就行,这只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强加给了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无法表达人类与生俱来的音乐感知能力。学生对音乐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有了新理念的指导、方法和经验的积累,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教具演示、学生表演、情感体验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这种氛围包括课内与课外。课内,指课堂教学氛围。课堂内应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课外,泛指校园氛围。如利用课间广播等途径播放优秀的中外儿童歌曲、世界名曲;在橱窗、教室张贴音乐图片;定期开展歌咏比赛、集体文艺比赛、学校艺术节等活动。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音乐课堂才能高效、活泼起来。


  三、注重音乐实践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音乐实践。


  1 、自主性音乐实践活动


  《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音乐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音乐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机会,以实现学生自主的学,主动的学,创造性的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2、合作性音乐实践活动


  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互相合作,扬长避短,增加信息交流量,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其资源得到共享。


  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既然是合作,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不能各想各的,各干各的,更不能有与己无关的想法。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增强小组合作的效果,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例如二年级音乐欣赏《龟兔赛跑》。教师讲课时会安排音乐故事表演,这时就要合理安排分工合作。课本中给出了几个角色:小兔,乌龟,小熊,小猴子,小猫。除了这几个角色,教师还可以添加几个角色,使得人人有活干,人人有事做。小组分工时,教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优生学困生综合在一起,给每个人都留有机会。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其作用,达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支持,配合,促进了情感的交流。


  3、探究性音乐实践活动


  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更大程度上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实践探究,延伸探究。比如在一年级音乐课《小雨沙沙》中,学生在自主学习歌词之后,教师提问:大家都见过下雨,能说说大雨和小雨分别是什么样子的?下大雨前天空有什么变化?大家可以分组讨论,选派一位代表回答,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这时,可以教学生合作学习歌曲,看谁学得好,看谁合作得好。歌曲学到一定时候,教师拿出各种乐器,让学生自由为歌曲配乐,进行实践探究,最后,歌曲圆满结束后,可以提问学生你都有哪些体会,可以说一说吗,孩子们会说出许多你想不到的话来,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视,计算机在农村学校教育中也得到普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如实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失为构建高效活泼的音乐课堂教学形态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欣赏革命歌曲《保卫黄河》前可以展示这样的画面:随着一阵阵枪炮声,大屏幕上再现出“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的瞬间,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保卫黄河》的兴趣。在欣赏乐曲《春天来了》时可设置兼有视频音频的画面,有远处葱郁的树林,灿烂的阳光;近处桃花开了,梨花开了,柳树发芽了……这一切向人们揭示春天来了。看着动人的画面,感受着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倾听着优美的歌声,学生仿佛置身于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美景中,从而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多媒体教学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五、适度渗透相关文化


  音乐课教学的新理念是“以学生为主题,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与相关文化有紧密联系。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种文化;反之,通过文化我们才能真正地体验一种音乐,整体认识一种音乐。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灵魂,新课标把“音乐与相关文化”定为音乐课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领域。教师应该利用好相关文化这一辅助教具,围绕音乐主题适度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相关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与音乐相关文化的背景,帮助学生扩充知识面。扩大音乐的视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审美能力能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适度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相关文化应该是增强音乐课堂教学活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六、注重教学评价与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环节。评价由原来过于强调等级化考试、比赛获奖选拔,转向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艺术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的评价方式。艺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所以,要更关注对学生艺术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采用自评、互评,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艺术档案夹实施过程性评价。只要学生尽力参与进来,我们就在指导的同时积极给予肯定。因为,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学生的关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采用这种评价的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新一轮课程改革无疑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尽快的充实完善自己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在不断的摸索、总结反思中,更好地提高音乐有效课堂教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