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教法

“我也想这样上音乐课”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人教社》

这是一节三(6)班的音乐课。和往常一样,上课铃一响,我先稳定了学生的情绪,然后开始了今天的教学。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欣赏歌曲《多来咪》,这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歌曲的旋律学生非常熟悉,很快地都能看着书上的歌词跟着录音演唱,但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感到很陌生。

于是,我就给学生介绍了音乐片《音乐之声》的故事情节:1938年的奥地利,修女玛丽亚来到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能歌善舞的玛丽亚老师,十分爱护特拉普亡妻留下的七个儿女,她用动人的歌声和各种有益游戏熏陶、教育孩子们,使他们得到慈母般的温暖和良好的教育。在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之后,他们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冲破了纳粹德国军队的封锁,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从学生们专注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已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于是我利用课件播放了影片片段,欣赏了玛丽亚老师在空旷的草坪上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节音乐课--认识“多来咪”,欣赏并了解了影片中不同演唱形式的《多来咪》的片段,最后还欣赏了影片中另外的几首插曲《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晚安歌》。

精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深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教室里鸦雀无声,这时,只听到第一组的一位小男孩喃喃地说:“我也想这样上音乐课!”我看了那男孩一眼,只见他小脸通红,两眼发光,表情异样兴奋,当时我一下愣住了。

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可那位小男孩的话语总在我耳边回响,学生们观看影片时充满憧憬、期盼的眼神,也时常在我眼前萦绕。我不得不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原来的音乐课,可能只是让学生会唱几首歌。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虽说我们音乐老师的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许我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还是沿袭着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学生对音乐课还是兴趣不浓。

为什么上个世纪的玛丽亚老师能走进七个原本排斥她的孩子们的心中呢?难道仅仅是她给了孩子们所缺乏的母爱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最主要的还是她的教学理念。首先,她“这样的音乐课”真正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在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中,她就能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自编自演,提高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她“这样的音乐课”关注的是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如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所以孩子们在她的“课堂”里玩中学、学中玩,享受着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着音乐带给他们的美。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我们的学生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音乐课堂吗?反思之后,我对自己提出了几点要求:

1、继续认真地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联系实际去体会、感悟新课标的理念。

2、要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比如,多听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的课,多收集一些音乐方面的资料、典型课例等,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写教学随笔,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把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成功的经验,及时地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日益提高。

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地努力,我的音乐课堂,也能像玛丽亚老师的课堂一样地生动,一样地充满跳动的音符,总有一天,我的学生也会对我说:“王老师,我喜欢上你的音乐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