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枫叶教育网》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形象,通过视听的方式以及阅读有关资料,分析乐谱等辅助手段,并充分发挥艺术联想来领略音乐真谛,感受音乐美感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开拓他们的音乐视野,还能丰富并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力、创造力。但是在欣赏课上,学生往往有“耳”无心,注意力不集中,对欣赏曲目“提不起劲儿”课堂气氛沉闷,主体的积极性不够。怎样才能激活这潭水,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兴趣盎然呢?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觉得音乐欣赏课可采用“趣、静、巧、深、动、广”这几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一、导入新课“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挖掘出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设计好导入新课教学环节,将学生引入一个优美的意境。比如在欣赏小学音乐第三册《快乐的小熊猫》中,可简易创设一个森林环境,在树上画上熊猫及商店字样,营造出大森林中熊猫商店的场景,教师再绘声绘色的讲《快乐的小熊猫》的故事,让学生从中了解音乐背景及情节,这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与此同时,学生对直观的视觉形象注意力较强,而对抽象的声音形象感受力则较低,因此,还需根据作品内容设计或寻找它的视觉形象,让学生通过对视觉形象的感受,激发他们对听觉形象的兴趣。例如:在欣赏音乐教材第十一册《荫中鸟》一曲时,我准备了彩图,通过看图听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学生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动人的故事,个个兴趣盎然,我便趁机引导说:“此曲是音乐家用竹笛将画面上各种鸟的声音模拟得惟妙惟肖,不信你们听……”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被乐曲迷住了,欣赏时个个都很认真,还按故事边听边争论,这是什么鸟在叫,那是什么鸟在歌唱。由此可见,注重起点,激发兴趣,开好头对一堂课的教学是极为重要的。
二、初听音乐“静”
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听一部音乐作品,我们既要在听的过程中让感官得到愉悦,又要使精神得到升华。所以,在了解了音乐作品背景后,初听作品时要特别强调静,只有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在静听的时候,要根据所给的图片及背景资料在脑海中展开想象,想象音乐所描写的情景,使学生自然进入音乐之中。
三、突破难点“巧”
学生对一首乐曲从陌生到熟悉,从视听到理解,是一个较艰难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采用一些巧妙的办法让音乐趣味化、形象化。
1、巧用多媒体,视、听结合感受音乐。如:欣赏音乐教材第十册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可播放童话故事,生动的形象配以流动的画面与精彩的故事情节,无需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音乐所表现的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话
2、巧用图片,帮助学生体验乐曲情感。如:在欣赏音乐《伏尔加船夫曲》时,可先出示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让学生着重观察画面上船夫们的衣着、面部表情、沙滩上的一串串脚印及所表现的心理,并介绍伏尔加船夫的一些生活情况,然后让学生欣赏乐曲,从而进入到角色中去进行情感体验。
3、巧用比较,提高学生音乐感受力。如:在欣赏音乐教材第十一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后,再观赏一遍《翻身农奴把歌唱》MTV,这种对比使学生情感上欲扬先抑,并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爱国、和平、团结、友谊、不屈与命运的巨大精神力量。
4、巧妙结合器乐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欣赏音乐《欢迎进行曲》时,可安排班内会吹奏管乐的同学提前练习,当欣赏此曲时让他们演奏出来,不仅能使全班同学兴趣大增,更能直观、真切地感受此曲的风格特点,了解各种乐器的丰富表现力;还能锻炼表演同学的心理素质和演奏技能,与此同时对身边同学学习器乐也是一种带动、提高。
5、巧妙发挥自身特长,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欣赏音乐教材中民歌分类时,教师可根据类别,演唱符合其风格特点并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如: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小调----《茉莉花》、号子----《军民大生产》)。听完老师的演唱,学生很容易便了解了各类歌曲的风格特点,而且印象深刻。
四、理解音乐“深”
每首乐曲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题和思想性,在欣赏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挖掘音乐的思想内涵,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1、创设合情合境的氛围,让学生入情地正确地理解音乐作品。如:在欣赏音乐第九册《抗敌歌》时,教师把“南京大屠杀”事件,饱含深情地简述给同学们听,学生会深深领会“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凌辱”的道理。这时,再欣赏《抗敌歌》,同学们早已热血沸腾。“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神圣感被充分唤起,爱国激情油然而生!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正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见解。比如欣赏音乐《长江之歌》时,有的同学想象是长江气势磅礴、滚滚而来;有的想象是祖国母亲对儿女伟大的爱;有的想象为祖国的锦绣山河……当学生发表完自己见解后,那种热爱母亲、热爱长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体验就更深了。
3、讨论、发表自己对乐曲的见解。如:在欣赏音乐《瑶族舞曲》时,教师可把新疆、内蒙、西藏、苗家等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有机组合播放,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说说不同民族音乐各有何特色,从而使学生在感受新疆的活泼热情、西藏的虔诚善良、内蒙古的豪爽辽阔、瑶族那种细腻柔情的基础上,领略各民族灿烂的音乐艺术。
4、充分发挥欣赏内容教育作用。如:在欣赏《鸭子拌嘴》中,通过讲述小鸭拌嘴的故事,告诉“小花鸭”光有外表美是不够的,还需要心灵美,伙伴之间应互相谦让、团结友爱,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行为规范教育。
五、再现音乐“动”
学生听懂了一首乐曲,并不是欣赏课的结束,还应启发他们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用动作代替听觉欣赏,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动作”,使学生的思维在动作的支配下处于兴奋状态。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在第一主题秧歌舞音乐部分,可以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起舞。根据乐曲表达的内容擅长绘画的学生可画出美丽的烟花及跳舞的人。全班同学还可根据乐曲不同段落表现不同的情绪,用线条或色彩表示出来。有些乐曲还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出来。如《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
六、课外延伸“广”
音乐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好的音乐作品却很多很多。音乐欣赏就是以听的方式来仔细品味作品,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中不断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音乐家。欣赏古今中外经典音乐作品,这样便使课内欣赏得到延续发展,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
以上这六种教学方法,它们既互相联系,但又各有区别。音乐欣赏课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教无定法”问题在于随机创造,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的探索,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结合、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展开丰富想象的翅膀,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去讨论、去争辩、去实践、去创造。那样,音乐欣赏课再也不会是死板的“一言堂,”而是一个百鸟争鸣、生机盎然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