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教法

新理念,请理性接受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音乐教师的许多教育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以前那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忽略学生感受的填鸭式教育早已经被摒弃,万紫千红、丰富多彩的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正在各地蓬勃生起。可如何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是至关 重要的。而如今的许多公开课中,很多教师的“创新”与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形似神 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这里,我结合了一些实际现象和个人经历,与大家探讨。

课件运用,花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已逐渐被我们的课堂教学所广泛应用。无疑,这种 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课件,它集声、文、图、话于一 体,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教学过程立体化,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甚至超越所预定的教学效果。因此,尽管课件的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许多教师还是乐此不疲。在制作课件时,不少教师甚至将所有教学内容都做成动画,也不管是否科学合理,一味追求花哨。看上去热热闹闹的一堂课,学生们大开眼界,可实际效果很一般。有时甚至适得其反,花哨的图像、动画、影视录像看得学生眼花缭乱,视觉冲击太激烈了,听觉也就被忽视了,学生便很难专心致志地聆听音乐了。

课例 1----《鸭子拌嘴》:是一节低段音乐欣赏课,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整个教学过程编成故事,以动画的形式配上音乐播放,使课件宛如动画片一样,可视性很强。当然,学生的兴趣也确实很好,津津有味地听着故事,看着动画片。然而课件结束后,学生对《鸭子拌嘴》这首欣赏曲则并没有表现出有多大的印象!因为在这个动画片中,本应让学生正面接触的《鸭子拌嘴》这一乐曲则成了背景音乐的角色。学生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音乐上!当时他们所关注的则是动画画面与故事情节。于是,接下来的创造性表演,他们的表现也是大同小异,明显地受到了刚才课件中画面的影响。显然,这样一节课中,起的是喧宾夺主的作用,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设置了障碍,而且还虚化了音乐本身的教学。

同样的一节课,如果教师先用自己的声音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然后引出乐曲《鸭子拌嘴》,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集中到音乐本身,并激发他们聆听的兴趣,最后再让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这时的创造,由于没有多媒体做参照物,学生便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创新精神。

所以说,我们也不能为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否定了课件的合理运用,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课件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应该正确地处理音乐与课件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度”,使课件真正发挥它的优势,做到恰如其分、相得益彰,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参与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来。

小组合作,虚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要求组内成员一起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靠,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演奏、演唱、表演、创作、游戏等等。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因此,小组合作正以其特定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几乎所有的公开课中,都会有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的存在。教师们为了充分展示其“合作”的形式,无论教学内容需不需要、教学时机合不合适,都要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体验合作,“自由”创造音乐等等。其实很多时候,教师布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后,那些平时比较活泼的学生会更加活泼,而平时文静内向的学生则更加沉默。这时的课堂教学秩序虽然是异常的“活跃”,但表现出来的确是有的敲、有的唱,有的大声喧哗、有的打闹嬉戏、有的无所事事、甚至干脆聊天,一阵吵闹过后,往往收不到任何教学效果,最后还是得由老师在组织集体交流这一环节中重新来解决问题。本来简简单单的问题,却花去了大段时间,这样的合作只能说是徒有虚名。而在有些公开课上,为了让教学过程非常顺利地按计划进行,教师甚至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将自己所希望的结论在巡视的时候暗示给学生。表面上看,学生积极动手、充分讨论,教师放下架子、参与其中,其实质就是在灌输知识。像这样的小组合作,不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还剥夺了学生自由探究的权利。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呢?首先,我认为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比如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思维受阻时、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前、在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表现形式时……然后科学正确地分组,组内学生合理地分工,既有组长的主持,也有成员的具体分工,做到人人有活干,没有旁观者,体现真正意义上人人参与的思想,以确保合作学习的有序进行。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合作学习,也应该以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基础,即辨证地把握“学生合作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有了充分的实践和体验,才会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感悟和见解,合作才有了内容。当然,合作教学不应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要延伸到师与生、生与生,尤其是生与生的关系上。在合作中,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承担各自的责任,相互支持、配合。最后,合作学习要有相应的竞争机制,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脸谱刺激法、掌声激励法、星级评比法等,使合作学习在轻松又略带竞争的氛围中,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总而言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安排小组合作的环节,摈弃形式主义,更新教育理念,切实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民主开放,乱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确,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极端的“集中”,教师“绘声绘色”地讲,学生“一本正经”地听,接受着教师传授的“标准答案”,使学生个性发展受到压抑,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注重了学生的“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的学习音乐。这的确是我们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发现,有的老师在理解发挥学生主体这一观念上却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认为“越乱越好”,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民主开放”。在如今的公开课上,听的最多的就是教师充满柔情的鼓励话语:“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乍一听,确实挺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学生有了充分展示个性的一面,积极性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无疑是活跃的,学生在乱舞乱画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只是一时的海市蜃楼,飘渺而没有实效。在这样的民主开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竟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课堂乱到没有秩序。

课例 2:有一次,我在执教《动物说话》时,在学好这首歌曲之后,我要求大家用打击乐器自由为“暴风雨中的动物”配声响,并加以表演。在我的一声令下:“小朋友们想怎么表现暴风雨就怎么表现”。顿时,学生就像一群开了锅的蚂蚁,有的兴奋地使劲敲打着手中的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打击乐器,有的在大声喊叫,还有的上讲台抢乐器……表演时你推我,我推你,有的学生甚至被推倒在了地上……教室里,哭的有,笑的有,的确是“热闹非凡”。此时的我只有让这个环节停止,进行课堂常规教育。学生在这个环节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什么收获都没有。

那么 ,我们该如何走出这个误区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民主开放教学的真正含义:真正的民主开放是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比较和谐的、共同讨论的融洽的氛围,同样是有秩序的教学方式,而不是教师放任不管 ,听之任之。 谢嘉幸 老师在 <<师生关系---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一>>说道:"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老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简单过程,也不是一个学生自我潜能开发的简单过程.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产生创造性‘新质'的过程。老师讲自己的知识体验与学生的知识体验进行交流,这种教育的最佳结果,不仅使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老师也从学生那里学到知识,教育的过程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在这种平等交流之下的教学过程,才是民主开放的教学过程。

其次,要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民主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表面上我们教师的任务少了,但是我们在这节课的准备工作上却需要做得更多、更细致了,我们应该多备的是其“可能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出现课堂的“失控”现象,而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总之,我们教师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得到“解放”的同时,还应采取“活而不乱”的策略,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让他们在真正宽松、自由的环境里自主学习,做到动静结合、收放适度。

上完《动物说话》之后,我反思了一下,学生的确需要自由发挥,可他们毕竟只是一年级的孩子,原有的音乐素材积累有限,我们在自由发挥之前,应给予适度的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的活动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所以在下个班级上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为“暴风雨中的动物”设置几幅简单图形谱,然后根据图形谱探索应该用什么打击乐器比较合适,如何敲,适当时再配以人声,最后再即兴表演“暴风雨中的动物”。使得他们的即兴活动更有“表现”的意味,更有感觉和感情,而不是毫无目标地乱奏。

学科综合,杂

课程标准还提出“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合理地运用学科综合,不仅使学生拓宽音乐视野,提高音乐能力,而且开阔了他们的文化视野,丰富了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音乐的学科综合,是基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然而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科整合、文化综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探讨相关艺术、相关文化与相关科学,把所有学科知识全部塞给学生。更有的教师竟撇开音乐学科的特点,把音乐课上成了其他学科的课,这样的综合,不要也罢。如果一节课中,一会儿歌曲欣赏,一会儿风土人情,一会儿人物个性,一会儿历史典故……再加上唐诗、历史、散文、哲学……那么这还是一节音乐课吗?其实它早已面目全非,这不是综合,而是拼凑。学生看得是眼花缭乱、不知所云,教学的主体被冲淡了,重点没有了,这只是形式上的伪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应讲究实效性,既然并不是每一块内容都适合综合,那么我们就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我们要追求综合的价值,使之合理、自然、得体,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促进他们理解多元文化,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进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音乐课程的综合,应该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不管是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综合,还是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的综合,都不能本末倒置,而忽略了音乐课程的主体是音乐,音乐教学的根还在于把握好音乐的“魂”,即音乐的要素。此外,教师还要练好“身外功”,加强知识储备,拓宽知识视野,对多学科文化知识有广泛的涉及,才能深入浅出、出神入化地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音乐学习。

很显然,新理念是没有错的,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新理念也是没有错的,但我们要把握好一个“度”,理性地接受新理念,学会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讲究实效,让新理念正确地引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从而使得我们的音乐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