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声乐教学课程

课程名称: 20.歌唱中如何获得通透的音色(三)-黄鹂主讲
课程类型: 声乐课程
视频格式: .mp4
教学主讲: 黄鹂
课程等级:
观看次数:
课程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上传时间: 08-11
在线观看:
下载地址:
观看密码:
密码说明: 以上为观看视频时需要输入的密码
观看帮助: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课程: 无相关信息
课程简介:  

  歌唱共鸣技术对歌唱音色的影响

  在所有制约歌唱音色的技术因素中,歌唱共鸣技术方法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根据音响学的原理,在音响产生的过程中,共鸣结构功能作用的发挥不仅关系到声音音 量的强弱变化和致远性能的优劣,更为要紧的是,共鸣功能作用的发挥还直接关系到声响音色效果种种复杂、纷繁的变化。嗓音歌唱的共鸣对音色的制约主要缘于共 鸣管腔结构与功能特点以及与此相关的共鸣振动生成方式。

  由于“音色首先取决于发出的人声里的泛音与基音的结合”,而“泛音的产生除去与声带振动机制直接有关外,同样也与共鸣管腔结构与功能特点密切相关”(冯葆 富。齐忠政。刘运墀。歌唱医学基础。第49页)。在歌唱共鸣器官中,不同共鸣器官内部结构、容积、形状以及运作方式、状态的具体差别,造成了各腔体自身结 构振动频率的相应差异。比如,头腔共鸣器官的体积较小,其自身结构频率较高,对高音发声有利,而在泛音的生成方面则有利于高泛音的形成,故而导致高音发声 亮、高亢、悠扬的特点;反之,胸腔共鸣器官的体积较大,结构频率偏低,有利中、低音发声,且对低泛音的生成有利,因而造成低音浑厚、浓郁、丰满的音色特 点;而口咽共鸣器官介于二者之间,泛音相对丰富,可以兼顾高、低泛音,因此音色明朗、实在、饱满。在歌唱发声中,合理的歌唱共鸣技术的运用在客观上起着调 节三类共鸣腔体器官共鸣功能的作用,并借此影响各腔体共鸣频率区的泛音调节,使嗓音中的泛音成分形成人为增强和减弱的种种改变,进而使嗓音音色产生相应变化。由此可见,除去共鸣器官自身结构的制约外,真正影响音色的共鸣因素是共鸣器官的结构性泛音的调节功能作用。

  在歌唱共鸣对音色的影响方面,共鸣振动生成方式的影响也在发挥其独特的制约作用。人声歌唱共鸣包含着来自两种不同类型的共鸣振动。第一种共鸣振动的形成是 原声借助骨骼、肌肉和其他肌体组织的传导,将嗓音振动波直接送入各共鸣腔而产生的强迫共鸣;第二种共鸣振动则是在原声进入共鸣管腔后,同嗓音振动声波激荡 腔体内部的空气柱使其振动发声而形成感应性共鸣。两类不同共鸣振动同时介入歌唱发声活动决定了歌唱共鸣所特有的复合共鸣效应。而恰恰由于复合共鸣效应的存 在,才导致共鸣色彩的丰富变化。

  歌唱共鸣技术的运用主要是依靠共鸣器官中可活动结构的动作变化来进行共鸣调节的。比如人们可以通过喉咙的开启与收缩、会厌的挺起与翻转、牙关的分开与咬 合、舌位的高与低、舌面的升起与放下、唇的圆与扁、开口大与小、口咽共鸣管和整个声道的长短、粗细及其内壁质地的硬软程度,以及口咽共鸣管与胸腔、头腔共 鸣器的连接方式的变化等种种复杂条件的变换,来改变共鸣色彩,调节嗓音音色。类似的共鸣技术调节不仅可以为嗓音音色带来诸如声音的明与暗、刚与柔、圆与 扁、竖与横、张与弛、通与塞、前与后、丰满与干瘪、流动与阻滞、圆润与干涩、集中与涣散、开放及掩盖等丰富的色彩效果变化,甚至还会影响到嗓音的力度、致 远性能、穿透力以及嗓音音质纯度和嗓音质感等歌唱声学特点、性能的改变。正是由于歌唱共鸣对人声音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美化、润饰和信号增强作用,才使得歌唱 共鸣在嗓音音色控制方面承担起突出重要的角色意义。因此,必须对发挥歌唱共鸣在音色控制方面的功能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