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松江区二期课改专题网》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我国两位现代著名音乐家的优秀作品,使得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家运用西洋作曲技法的水平和成就,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文化。
2、通过制作音响资料收藏卡,引导学生学会养成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学习习惯。
3、通过器乐演奏、创作与活动等教学活动,强调学生对于乐段的认识和感受,为今后提高音乐欣赏水平打好基础。
二、学过程设计与教法建议
教学过程 | 教学建议 |
音乐人文聚焦 走向世界的中国“牧童” | 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的中国音乐家引入音乐人文聚焦。 在教师讲授的时候,可以着重突出贺绿汀创作《牧童短笛》时的艰苦条件和获得殊荣所产生历史性的社会的影响,并且鼓励学生关注中国音乐文化及其发展状况。 |
2、欣赏 钢琴独奏《牧童短笛》 | 紧接着音乐人文聚焦中所提及的乐曲的创作背景进入乐曲的欣赏。可以通过运用提供画面(最好是中国水墨画)提示欣赏的办法,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所创设的意境。可以说用地地到到的西洋乐器和作曲技法,创作出了一首充满中国风味的民歌,是这部作品最为成功之处。在学生比较充分地感受了音乐本身以后,提示学生根据音乐常识中的提示,体会乐段的感觉。 |
3、欣赏:管弦乐《晚会》 | 建议在这首乐曲的欣赏教学中,可以用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先让学生对乐曲的段落,乐器的音色、旋律的民族风格等音乐要素出发,最后归纳出用这些手法表现的内容。 在这首乐曲的欣赏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对于乐段的感受。 |
4、创作与活动三:续写乐句,构成一个乐段 | 建议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用唱名和同一母音哼唱前面一句的旋律,及时抓住学生哼唱的结果,帮他们记录下来,有可能的情况下作不同旋律的比较。 这个活动也可以用简短的即兴乐句接龙的方式做铺垫引入。 |
5、唱歌:游击队歌 | 在较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在简单地介绍了创作背景之后,给学生听一下歌曲的录音,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也缩短了学歌的时间。 由于歌曲的歌词朗朗上口,旋律模仿、重复教多,所以学生可能很快就能会唱、会背。但是,为了能表现出游击队神出鬼没的感觉,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对学生的唱法要作些要求:快速的吸气、短促的吐字、适当的音量控制、各个乐段的对比…… |
6、欣赏:《长征交响曲》第二乐章----红军,各族人民的亲人 钢琴独奏《第一新疆舞曲》 | 还是可以从本课音乐人文聚焦所提到的作者与贺绿汀的联系引入,并且引申到他们两作为中国杰出的音乐教育家所作出的贡献。适当侧重丁善德在教学与创作方面的成就。(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之一陈钢等我国现代著名作曲家都是他的学生等。) 在乐曲的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对所欣赏的乐曲作出自己较为完整的评价。 《长征交响曲》第二乐章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以在学生听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讲解。 |
6、创作与活动一:做做音响资料收藏卡 | 在对本课所提到的两位音乐家的经典作品进行评价、比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制作资料收藏卡片。课本上卡片的设计仅仅是给大家做参考,应该鼓励学生把卡片作出各人不同的特点,并且要在今后的课堂上进行展览、交流。 在要求学生制作音响资料收藏卡的同时,建议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也能设计出资料收集、整理的办法。 |
7、器乐演奏: | 本课的器乐演奏内容主要是配合音乐常识中的乐理而编排的,所以在吹奏方面的难度不高。同时它又兼顾到学生多声部节奏伴奏的创作。所以,在具体操作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重点。 可以采用分小组,小组内分声部合作的办法。 |
8、创作与活动二: | 这一部分的创作与活动要跟器乐演奏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记谱前,先要求学生尝试实际演奏的音响效果。只要能区别出音符演奏的长短,除了用常规的记谱法以外,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符号来记录。 |
三、课时安排建议
建议 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教学过程的1~5,第二课时完成教学过程的6~8。
四、教材内容说明
1、歌曲《游击队歌》
贺绿汀作词作曲的《游击队歌》,创作于 1937年底。“八.一三”事变以后,作者跟随上海文化界救亡一队北上做抗日宣传,将这一首歌曲献给全体八路军战士。首演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且迅速流传。1938年5月首次发表在《自由中国》第二号,同年夏天改为混声四部合唱。
歌曲为 G大调,4/4拍,稍快的进行曲速度。歌曲通过对游击队战士生活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游击健儿在艰苦的敌后环境中,机智勇敢、蔑视敌人地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歌曲的词曲配合十分贴切,富有小军鼓特色的节奏音型极富弹性,很好地表现了游击队迅速、灵活、声东击西的形象特点。中间段落的节奏变化和调性变化也为歌曲的音乐增添了色彩和对比的因素。从活泼轻快的音乐,可以看出游击队员昂扬的斗志、乐观的情绪和革命的自豪感。
2、欣赏
( 1)《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在 1934年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全曲短小而精致,形象鲜明,旋律生动,极具田园风格。原名为《牧童之笛》(Buffalo boy's flute),后来根据我国民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改为《牧童短笛》。
整个乐曲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十分严谨。第一部分是徵调式, 4/4拍,速度徐缓,用两声部复调的写法,使得宁静悠扬的旋律连绵不断,此起彼伏,好似两个牧童手拿竹笛,骑在牛背上,在田野间纵情对歌。第二部分是宫调式,2/4拍,用主调的写法。高音部的旋律流畅、活泼,低音部的伴奏用的是跳跃的节奏音型,形成了快速、热烈、充满舞蹈性的音乐,跟前面的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只是曲调稍微有些装饰性的调整,使音乐更显紧凑、欢快。最后渐弱结束在高音区,更增添了意犹未尽的诗意。
( 2)《晚会》
《晚会》原来是一首钢琴独奏曲,原名《闹新年》,作于 1934年,后来乐谱丢失。1949年,作者贺绿汀编写管弦乐组曲时,根据记忆,把原来的钢琴曲重写为管弦乐曲,定名为《晚会》,作为该组曲的第一乐章。
管弦乐曲《晚会》结构短小、紧凑,旋律朴素、优美,采用民族调式和民间音乐的旋法,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民间的锣鼓节奏,配器手法简洁,音色变化多,是一首富有鲜明民族色彩的管弦乐曲。乐曲共分为两大段,发展自然,衔接连贯,情绪表现集中,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 3)《红军,各族人民的亲人》
丁善德的交响曲《长征》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作者一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题材,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机智豪迈的作风,和不怕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为了创作这部交响曲,作者曾多次深入当年红军经过的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用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准确、生动地反映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全曲共有五个乐章。第一乐章“踏上征途”,第二乐章“红军,各族人民的亲人”,第三乐章“飞夺泸定桥”,第四乐章“翻雪山,过草地”,第五乐章“胜利会师”。其中的第二乐章“红军,各族人民的亲人”由木管吹出富于苗族山歌风味的旋律作为引子,表现红军进入了兄弟民族山区的情景,此后的音乐有机地吸收了瑶族舞曲、云南民歌、云南花灯、藏族堆榭的音乐素材,通过变奏的手法和复调织体的运用,并且在其间融入了代表红军的进行曲风格的音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表现红军所到之地,受到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热烈欢迎和红军与各族同胞的军民鱼水情
( 4)《第一新疆舞曲》
作曲家、钢琴家丁善德对我国的新疆民歌始终怀有较大的兴趣。 1950年创造的《第一新疆舞曲》是作者将我国的民歌曲调与西洋和声手法相结合的典型例子。全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用新疆打击乐器的节奏作为引子,采用了音区对比、和声变化、力度对比、改换伴奏音型等多种方法,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好似新疆人民翻身作主人的欢乐心情。第二部分,速度较慢,且节拍变化比较频繁,旋律下行教多,调性转换也多,好象是一位民间艺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忧伤的民歌,控诉着旧社会的罪恶。第三部分,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的音乐,但情绪更热烈奔放充分表达了人民发自内心的欢乐。
3、音乐人文聚焦
1934年,俄国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委萧友梅在上举办一次“征求中国风味之钢琴曲”的活动。要求“投稿以中国人为限”、“乐曲需有中国风味”、“曲体、作法不论”但“长度不超过5分钟”。贺绿汀得知此事以后,不禁心动,想利用暑假的时间试一试。当时,他住在襄阳南路上的一家裁缝店楼上的小屋里。屋子又矮又小,又不透风,热得没法进去,只好早上趁太阳还没出来,从晒台爬到屋顶上写。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贺绿汀写出《牧童短笛》、《摇篮曲》、《思往日》三首钢琴独奏曲。结果《牧童短笛》获得第一奖,《摇篮曲》获得名誉二奖。在11月27日的颁奖仪式上,齐尔品亲自给贺绿汀发奖。贺绿汀亲自弹奏了《牧童短笛》。同年,由贺绿汀在国立音专的同学丁善德演奏,为百代唱片将《牧童短笛》和《摇篮曲》两首钢琴独奏曲录制了唱片。1935年,在齐尔品的极力推荐下,《牧童短笛》的乐谱在日本东京出版,并把该曲列为他的音乐会曲目,在巴黎、柏林、维也纳、纽约等欧美大城市巡回演出。《牧童短笛》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首登上国际乐坛的钢琴曲。
本课的音乐人文聚焦,除了向学生介绍有关《牧童短笛》的故事以外,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一事例,引起学生对我国音乐界的关注。从在国际比赛上获奖的事例出发,关注中国的音乐家,关注中国的音乐作品,关注中国的音乐活动。纠正学生在对音乐的认识上往往容易存在的重洋轻中的偏差,帮助他们形成接纳多元文化的思维习惯。
4、创作与活动
( 1)学做音响资料收藏卡
要求学生制作音响资料收藏卡,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让学生在制作卡片的同时,对所欣赏的乐曲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积累音乐欣赏的实际经验。另一方面,是通过制作音响资料收藏卡,让学生初步尝试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处理资料的方法。并能以此迁移到别的学科的学习中去。
( 2)根据要求,为《小小英雄》配上伴奏节奏
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配合本课的音乐常识中的乐段的内容而设。无须学生说明理由,只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乐段的感觉。在学生编配节奏伴奏声部的时候,教师要做适当的指导,特别是在乐器音色的选择和匹配方面,以便为第六课电脑音乐制作的活动打下一定的伏笔。
( 3)续写乐句,构成乐段
这一活动也是巩固学生对乐段的感觉,同时为学生自己的独立创作做准备。在实际的操作中,让学生直接唱出唱名可能困难较大,也可能由此而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在带领学生唱熟前半段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用乐谱记录下学生的创作。
5、器乐演奏
本课的器乐演奏部分,紧紧围绕着音乐欣赏中对乐段的感受,并且给学生留下了相对较大的创作空间。通过学生动脑筋的演奏,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这首乐曲完全可以成为下一课电脑音乐制作的一个例子。
6、音乐常识
本课音乐常识中的“乐段”部分,已经在前面的诸多教学内容和活动中得到了体现和巩固。而“常见器乐演奏形式”的内容可以在欣赏教学和指导学生制作音响资料收藏卡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只要学生能判定结果就行,不必死抠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