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教材

苏少版《音乐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情况及基本思路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凤凰教育网》

一、编写目的与指导思想

(一)、编写目的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结合我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求,着力建设一套全面体现《音乐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富有创意和特色的,学生爱学、教师爱教的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为中小学生的音乐艺术活动和音乐审美发展提供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课程资源,推动音乐教学改革,“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作出音乐教育应有的贡献。此宗旨用一句话概括:让人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

(二)、编写指导思想

1、以学生的音乐审美发展为核心。努力遵循学生的审美发展与身心发展的规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与审美需要。突破单纯知识技能教学的狭隘,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和养成。

2、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努力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成长的扶持;加强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在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同时,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与反思;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审美学习情境和展现潜能的“舞台”。

3、体现人文学科的共性与音乐教育个性的统一。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要加强原来薄弱的人文内涵,突出对学生人格成长的整体关怀,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关注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以及音乐与艺术、与艺术以外的其他相关学科的更广泛的联系,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获得人文精神的整体熏陶。

4、努力体现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处理好内容选择的经典性和时代性的关系。探索怎样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材制作有审美品位和艺术感染力的配套音响资料及多媒体课件,发挥音乐听觉艺术和表现艺术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立体化,更富情景性,更有吸引力;也让教师的教学能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方便。

二、教材的主要特色

(一)、采用系列单元主题的结构形式,把音乐审美的发展置于文化的大背景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情境之中。

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围绕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这套教材始终贯穿着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和身心发展特征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宏观上以音乐与自我、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为三个维度,与学生各个发展阶段的主导性活动密切联系,从低到高,由近及远,循序安排。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每册分单元编组为有脉络可寻的、价值导向鲜明的内容系列。每一单元作为音乐艺术活动的“平台”、又都有利于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单元主题。这些设计,构成这套教材基本的结构框架。

小学1----6年级各册侧重的主题是:

奇妙的音乐世界(1、2册)

音乐与我的生活(3、4册)

可爱的音乐朋友(5、6册)

音乐与大自然(7、8册)

音乐和我的祖国(9、10册)

走进世界大家庭(11、12册)。

初中7----9年级各册侧重的主题为:

爱,音乐的永恒主题(13册)

音乐与人类的环境(14册)

民族音乐对话(15册)

音乐与多彩的人生(16册)

音乐文化的改造力量(17册)

音乐与未来的展望(18册)。

必须特别加以说明的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维度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孤立和分割的。各册所列主题,表明在某方面有所侧重,作为统整本册内容的主要线索,其他两方面也是交织、渗透在其中的。

如第3册,以“音乐与我的生活”为线索,引出了“好朋友”“生日快乐”“时光老人的礼物”“运动场”“‘小鬼’当家”“包、剪、锤”“秋游”“我又长大一岁了”8个切近儿童生活和富有童趣的学习活动单元。我们选点试教,特别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二)贴近学生生活,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

教材内容的选择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要顾及学生的年龄和审美需要。每个单元内部,都包含着一个能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完整的音乐艺术体验的活动过程,即主动参与感知欣赏、表现实践与尝试创造的完整过程。力求避免老教材从学科体系出发,让学生被动而片面地接受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对学生的审美需求关注不够的弊端。

体验是中小学学生音乐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教材追求的体验,不仅是指加强“感受与欣赏”这一学习领域,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更丰富、生动和完整的情感体验,在编写中不仅把感受和欣赏活动作为加强体验的学习领域,也加强了感受、欣赏与表演、创造之间的有机联系。

低年级教材适应儿童好奇好动和内容浅短的特点,每册分8个单元,单元下面又分设3个课题,每一课都是包含“听、唱、奏、动、创”等音乐实践活动(一般4项左右)的小“集成块”,让孩子们从小体验音乐活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把音乐课变成孩子们乐于投入的生动活泼的活动。活动设计是开放性的、生成性的。既考虑到为面广量大的农村学校和基础稍薄弱的学校提供方便教师操作的蓝本,又鼓励教师充分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进行重构和创造。

初中每册6个单元,扩大活动容量和时空跨度,以整个单元构成由感受与鉴赏(欣赏)、表现与实践(演唱、演奏)、活动与创造组成大“集成块”。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更多的选择、重构和创造的余地。为鼓励探索与创造,特意设置了“露一手”“金点子”“音乐沙龙”“音乐大篷车”“网络遨游”“乐评专栏”“音乐小实验”等新型栏目。给学生创造性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知识技能与人文内容有机结合,努力突出中国特色,体现经典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编写组广泛征求了中小学师生的意见,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力求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规范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重新认识学生音乐作品的潜能。过去存在对学生能力的低估,这是挫伤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表明,学生在兴趣中、在活动中、在媒体环境中学习,要比过去一味师训生练,容易得多,快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例如低年级过去过分强调了音域、音阶、节拍和“循序”的限制,使选材低幼化,就不能适应孩子的活动兴趣与审美需要。事实上他们的课外音乐生活早已超越了这种陈规。低年级我们选用了一些孩子们学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又特别喜爱的作品,采用师生分角色合作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又活跃了师生互动,一些城市孩子可能在幼教阶段接触过的比较浅近的儿歌,则采用设计创意活动的方式加以提高。试教中感觉,这种让孩子们“跳起来摘果子”的尝试并非“拔苗助长”,而恰恰有利与学习潜能的开发。

这套教材初看选材的分量较重,试教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这一方面是为满足不同的需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不给选择的自由,就不会有真正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采用了单元教学的结构,实行真正的整体优化的单元教学,应该有更多的利用时空资源的空间。每个单元围绕人文主题选材组材,比单纯从音乐知识技能出发,视野更开阔,便于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多种音乐样式,参与多样的音乐活动,也更容易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

(四)以多元化呈现方式表现教材内容

教材应该成为学生的“学材”,这就必须有可读性。要便于学生自学。赋予教材语言文字以文学色彩,使其带有情感性、音乐性,采用对话的方式,使其具有交流性、启发性。不仅在每册和每个单元的导言中体现了这一要求,也渗透在知识介绍和活动的提示中。

教材语言还包括乐谱语言和视觉形象语言。

乐谱的呈现与认识,初中采用了线简对照的方式,小学则先从低年级接触简谱入手,逐渐认识常用的音乐符号,然后向线简对照乐谱的呈现与认识,与初中衔接。按《课程标准》要求适当降低识谱的难度,又引导学生从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角度认识音乐符号产生和使用的意义,并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音乐在这方面的贡献。

教材改变了“歌本”的老面孔。独具创意地采用了听觉与视觉相融相通的呈现形式。封面、扉页,单元导言页、精心设计的彩色边条,有节奏地引入了视觉的艺术形象,他们不是简单的图解或装饰,而是注重于人文主题的渲染、学习兴趣的激发、活动情境的创设、艺术想像的展引和姊妹艺术的比较。这是一种引导综合性创造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一打开课本就能产生兴趣。

一、二年级的教材,其视觉形象语言的呈现,首先是音乐娃的形象设计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性或游戏性漫画的表达方式,更通俗地帮助识字不多的孩子饶有兴味地把握教材。一般是同时展开的两面,组成一个富有观赏性和趣味性的生活场景或故事情境。“音乐湖”中的音乐故事和封三的内容,还配上了请教师表情朗读或讲述的“画外音”,在感性的活动中了解了音乐的历史、知识,知道了应该自觉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与态度。

这套教材提供了配套的音响资料,制作了全部演唱歌曲的范唱和伴奏录音,在选择作品时注意选择优质经典的音响版本,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艺术感受。

(五)综合性学习和贯穿始终的自主评价形式

这套教材在编写中按以下三个层次来建构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经验。

第一层次:将音乐以及所有相关文化领域的知识凝聚在螺旋上升的人文主题周围:音乐与自我、音乐与社会、音乐与自然三个纬度,形成了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综合。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丝路驼铃”以丝绸之路这条人文主线把历史、地理以及视觉艺术、音乐交流等知识有机地贯穿在一起。使单元学习的活动丰富、完整,为学生的实践和创造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第二个层次:使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领域相互贯通,形成了以审美体验和审美表现为核心的综合。如小学低年级教材反映农村生活的一课“唱大戏”,将我国的京剧豫剧的曲调选入教材中。另外教材中还常常把童谣、儿歌、短诗作为节奏和表情练习的活材料,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音乐与文学审美共鸣的契合点。

第三层次:加强表演、欣赏、创造等各种音乐活动方式之间的自然融合,形成了以音乐实践为核心的综合。如低年级的“动”,虽然主要指的是律动、舞蹈和游戏,但实际上,与“听”、“唱”、“奏”、“创”很多情况下是不可分割的。

这套教材努力克服以往教材忽视评价的缺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活动提示中设计了许多随机评价的指导,每个单元则有综合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展示来进行交流与评价。中学有“音乐沙龙”和“乐评专栏”,册尾设计了“回音壁”作全学期的回顾,小学“成长的脚印”则把评价融于“闯迷宫”等有趣的游戏之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