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教材

江苏省初中音乐大纲版双册教材分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镇江教研网》

一、关于修订版教材

㈠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

本次双册教材培训工作是上学期单册教材培训的延续。在此,共同回顾新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降低教材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具体表现是:

⒈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拓展对德育的理解,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德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

首先,应当全面认识到“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包括爱党、爱祖国、爱集体等为代表的“五爱”教育,还应包括培养公民意识、合作共处意识、环保意识;培养尊重人和文化、尊重民族和国家差异的观念;培养积极主动、健康向上、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培养勇敢、坚韧的意志品质等。其次,应当正确认识音乐学科落实“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应强调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激发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教育。

修订教材的德育内涵还是比较丰富的。如歌曲,有歌唱祖国和家乡,人和自然的;有反映祖国统一的;反映友情的;反映环保主题的等。教师可以正确的德育观、音乐教学观为支撑,在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德育渗透问题。

⒉努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密切联系当代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力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教材在如下四方面做了努力:

⑴以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动听易学为原则精选教材。

⑵注意选取适合中、小学生演唱、欣赏的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优秀作品,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使他们逐渐熟悉、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

⑶注意选取适量的、适合中、小学生演唱、欣赏的外国音乐名作,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适应对外开放的形势。

⑷在每首歌曲下都附有简明的文字提示,对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演唱方法、教学要点的等作了必要的说明,不仅提高了教材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为教师的教学以必要的教法的提示。

⒊增强终身教育意识,降低教材难度。

教材在如下三方面做了努力:

⑴对有关知识点进行删除、重组,“稀释”了原教材知识点的“浓度”,降低了要求。

⑵大大降低了识谱知识的要求。以无升、降号调和一个升、降号调的学习为主。

⑶器乐教学减少了技术项目,增加了同一技术课题的练习曲目。

⒋强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材在如下四方面做了努力:

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套教材唱歌、唱游、欣赏、器乐等各栏目的提示中。

⑵设计了讲故事、音乐剧、生日会、集体舞等活动,编入了制作简易乐器等方面的内容。

⑶增加了节奏短句和旋律短句的创编练习。

⑷每学期要求学生背唱两、三首优秀歌曲。

⒌淡化学科意识,强化课程意识;加强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增强了教材的人文气息。

教材编写了音乐家的故事,安排了音乐格言,配上了精美的插图等等细节,都体现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整合能力的理念,使教材具有较浓的人文气息。

㈡修订版教材体例及修改重点

修订本每册七课(第六册四课),每课设歌曲、音乐知识和音乐欣赏三个栏目,在每课歌曲后增设一个“听一听”小栏目,结合各课歌曲或其他内容作浏览性欣赏,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活跃课堂气氛。每册最好安排器乐内容,附录中还有 4首“选用歌曲”。

各册教材内容增减情况如下表(线谱版):

第二册

新增内容

减少内容

歌曲

《春天的脚步》《小白杨》《去远方》《哦、十分钟》

《茉莉花》《桑塔 .露琪亚》*

《欢乐颂》《二月里来》《一杯酒》《拍手,拍手》《我们在一起》

选用歌曲

《白桦林好地方》《买汤圆》

《长城谣》《我们是冠军》

《欢乐的啦啦歌》《河边对口曲》

《手拉手》

音乐

知识

反复记号、力度记号

变音记号、二拍子指挥图式、 G大调音乐阶、四拍子指挥图式、切分音、颤音、副歌、三拍子指挥图式

音乐

欣赏

《打着山歌过横排》《摇篮曲》《包楞调》《五木摇篮曲》《依呀呀欧雷欧》

《绣金匾》

 

第四册

新增内容

减少内容

歌曲

《夏日泛舟海上》《青春舞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小水锅》

《绣金匾》 *

《深情的爱》《早晨的歌》《南泥湾》

《桑塔 .露琪亚》

选用

歌曲

《祝你平安》《秋收》《故乡的亲人》

《中国娃》《幸福在哪里》

音乐

知识

三拍子指挥图式 *、变拍子、六拍子指挥图式

三和弦、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属七和弦

音乐

欣赏

《流浪者之歌》《电离》《春风竹笛》《长笛与竖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斯卡博勒市场》《恰尔达什》

 

 

第六册

新增内容

减少内容

歌曲

《小草》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毕业歌》

《八月桂花遍地开》《绣红旗》《一二三四歌》

选用歌曲

《拔根芦柴花》《一二三四歌》 *《怀念战友》《在河对岸的地方》

《念故乡》《赤诚花》《小草》

音乐知识

D大调及其它升种大调、升种调调号的辨认方法、bB大调及其它降种大调、降种调调号的辨认方法

交响曲、 A大调与bA大调、E大调与bE大调、低音谱号、大谱表

音乐欣赏

《天上星光多灿烂》《劝君王听虞歌》《重整河山待后生》

《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光荣颂》《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

(打“ *”表示从其他册教材或其他内容转入)

由上表可见,“歌曲”内容变化较大,“音乐欣赏”虽框架没变,但曲目作了较大扩充。拓宽了器乐的门类,“音乐知识”大副减少,并调整了部分知识的布局。

另外器乐内容集中安排,并减少了技术课题的数量和难度,增加了同一技术课题训练的曲目。

总之,教材内容和要求的变化是教材修订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应深入领会其要义,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加以落实。

㈢各册教材教学目标

各分册主编提出的教学目标:

第二册:

⒈针对不同的歌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学习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和方法,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歌曲情感和意境。

⒉通过听、唱、比较、分析等方法,了解民歌的起源,主要体裁,感受民歌的风格。

⒊结合唱歌和欣赏了解装饰音等音乐知识,在音乐的活动中感受音乐知识的效果和表现作用。

⒋掌握竖笛口琴的基本演奏技术(主要是竖笛高音区和口琴震音、复音低音伴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集体演奏的能力。

第四册:

⒈继续解决怎样准确而和谐地演唱两个声部的歌曲这一课题。

⒉教会学生能用不同的发声状态和演唱方法来演唱教材中不同类型的歌曲(少年歌曲、中国民歌、外国民歌和通俗歌曲)。

⒊培养学生独立与富于想象力的欣赏音乐习惯;引导学生有计划地收集自己喜爱的音乐资料,以致终身喜爱音乐。

⒋训练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口琴竖笛的基本演奏技术,并培养学生能参与班级集体演奏的能力。

第六册:

⒈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合作共处意识和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远大的志向。

⒉培养对歌剧、舞剧、戏曲、曲艺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的情感。

⒊开阔视野,加强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了解、感受音乐与歌剧、舞剧、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的结合,分析其风格特点,提高鉴赏有关作品的能力。

⒋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⒌学习两声部的合唱,在感受和实践中,了解五线谱两升、两降和五声调式的知识,提高识谱能力和审美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只是帮助我们统领教材。另外,教参中每课也设“教学目标”的栏目,我们应将其试为建议,切记不要照搬照抄,应根据学生、教师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

㈣教学建议

⒈总体建议

⑴用《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本套大纲版教材,是修订版大纲向《音乐课程标准》过渡,这一特定时期的产物。下学期,我们市区中学将率先进入“课标教材”的实验。因此,我们提出“更新观念,前瞻思考,超越文本,大胆实践”的原则,把大纲版教材上出新意、上出特色、上出精彩。

⑵把对音乐的爱好提高到丰厚文化素质的层面上认识,始终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当众表演,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培养自信心。但对学生的评价不要一味的鼓励、表扬,应实事求是的既肯定闪光点,也指出不足之处。

⑷坚持以审美为核心,但对音准、节奏、识谱、音乐感的培养不能放松。

⑸努力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音乐业务能力,钻研、挖掘教材,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备课首先要研究音乐作品,一是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二是作品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它决定了作品的风格,而风格的把握是审美的最高境界。要避免只注重形式的丰富。

教学设计案例(片段)

第二册:

第五课《茉莉花》: 1、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关于“茉莉花”的资料,可以是从植物学角度,如茉莉花的色、味、形,生活习性;可以是关于茉莉花的音乐作品,如其他地区的“茉莉花”,《图兰多》、《1997天地人》中的“茉莉花”,用人声唱的和用器乐演奏的“茉莉花”等等。课堂上相互交流,结合歌曲演唱、画旋律线等活动,感受不同“茉莉花”的风格特点。丰富教学的内容,增加音乐课的人文内涵。

2、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境(如教室里放上一盆茉莉花的实物,看一些关于“茉莉花”的唱、奏、舞的演出画面,选放一些符合歌曲意境的风景画面的个)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解这首作品,然后进入学唱。估计此歌流传广泛,学生可能比较熟悉,因此,不必在曲谱上着力过多。直接唱词,重点表现出流畅、委婉、细腻、起伏的旋律特点。

第四册:

第三课《青春舞曲》: 1、大多数老师都会想到此曲歌舞结合,安排舞蹈内容。在这一环节上,可以让学生根据先前经验,提出几个舞蹈动作的方案,分成五组(一小节音乐一组),然后听音乐依次进入(有助于让学生更好的关注音乐),衬词部分一起表演。动作可以考虑男女生的不同。

2、还有老师会想到运用打击乐器。可以鼓励学生自制,如沙球、鼓等,在乐器的使用和节奏的选择上要考虑乐器的发音特点以及和乐曲风格的吻合,也不一定从头到尾一起演奏,可适当考虑简单的织体效果。如:(现场设计)

新学期第一课(詹天来):课题“ 143x”。“1”:优美的《在那银色的沙滩上》为背景音乐,教师深情的朗诵学生的艺术随笔(主要表达对音乐课的感受);“4”讲述四则春节见闻(拜年、);“3”听三首歌曲,时髦的、时尚的、疯狂流行的(F4);“x”请学生写艺术随笔,有小礼品。

体现出的闪光点: 1、与时俱进,常教常新。不拘泥于教材。

2、结合教师、学生、生活的实际,用丰厚的人生阅历,鲜活的生活细节打动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生活的有心人,重积累。

第六册:

第一课音乐欣赏“歌剧”: 1、可以听、唱《洪湖水浪打浪》或演奏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片段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2、放映几个歌剧选段让学生辨别是何歌剧?何选段?

3、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受、分析、评价这两个选段:

⑴听录音或看录象感受作品

⑵演唱、朗诵感受

⑶简单分析选段的结构,表达的情感

4、让学生说说唱唱自己了解的歌剧选段;让学生回去搜集中外歌剧作品,也可在上网查阅、下载,在到课上介绍。

5、在感受基础上,归纳歌剧的概念和中国歌剧的特点。

6、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学习、感受、表演歌剧《白毛女》第一幕第一场,进一步了解歌剧。

3、细节提示

第二册:

★第 1课,学生演唱可用降B调;注意情绪的起伏;强弱处理;伴奏要根据合唱和声效果。

★第 2课,比较大,轻声唱,多听,感受情感。

第 3课,可用C调唱,注意内在情感,休止的意韵,可配乐朗诵。(加反复记号)。《包楞调》少一个高音点。民歌要唱一唱。

第 4课,对于大跳,多听解决,不一定拎出来练。可采用表演唱。

第 5课,伴奏要清淡,长音处加一点小花

★第 6课,可唱唱谱。

第 7课,可让学生收集、推荐外国民歌。《依呀呀欧雷欧》扎伊尔就是刚果民主共和国,96年现任总统执政后改名为扎伊尔。

第四册:

★第 1课,对马思聪正确认识。

★发声训练不要一层不变。

★对合唱,不要随意避重就轻,不要枯燥训练,轻声唱,注意养成倾听别人声音的习惯。

第六册:

第 1课,先感受再学唱,先唱词,再唱谱。《天上星光多灿烂》是第三幕。

第 3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波音注意要作五声化处理。

二、关于新课程标准

㈠“课程标准”的性质

课程标准”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明确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指导性文件的是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一直到1952年,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才把原先采用的“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结合我国教育传统以及教师的知识准备,以下几点认识很重要: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它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价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识、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结合音乐学科的实际,“大纲”与“课标”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大纲”更注重学科本身的发展,掌握音乐中的“科学”,按学科体系自身建构和发展的要求安排内容;“课标”更注重人的发展,更多的是体验音乐中的艺术,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心理发展设定目标和要求。

如:“基础知识”在“大纲教材”中是直线型分布,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课标教材”首先是音乐基本要素(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的体验、感知,分布在 1--9年级,呈螺旋型,重复的体验和发展,在不同层次,阶段不断强化。

㈡《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框架

整体框架:

前言:结合音乐课程的特点,阐述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本标准的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音乐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内容目标:根据上述的课程目标,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所阐述的目标。

实施建议:推广或实施标准的建议,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确保国家课程标准能够在绝大多数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实现,以减少中间环节的“落差”。

《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体现为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的外化过程。如图所示:

㈢ 10个基本理念(具体阐述见“课标”)

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要强调通过音乐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引起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欲望。采用音乐作品时应注意采用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要与学生形成共识,根据情感态度的反映调整教学行为。

激活学生学习所必要的先前的知识、经验。

规划好学习领域,要能提供恰当的学习资源。

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之间提出不同的意见。

促进学生兴趣发展和知识的延伸、拓展。

“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必须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最具有典型性的音乐要素

音乐的学习、体验和处理都必须保持音乐作品的完整性。但这里的“完整”是指音乐形象和情绪的完整。

音乐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阐述音乐背景和进行音乐评价要多用音乐语言,要掌握好时机。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音乐进行描述。

要强调概念和音响的统一,音乐的概念要通过音响来获得。

不要等技术成熟了再进行艺术处理,开始歌唱就要有情感。

在教学的全过程要贯彻学生的参与。但“参与”不一定就是“动”,内心体验、倾听也是参与。

⒉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同时也是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学生的兴趣要引导、培养,不是被动的迁就。

⒊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不太好的、不太有兴趣的、水平不太好的)。

⒋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⒌重视音乐实践。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培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识读乐谱等知识的掌握要建立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

⒍鼓励音乐创造。不能将“创造”等同于“创作”。更多的的是培养一种思想和意识,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课堂学习氛围要民主、宽松,教师提问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⒎提倡学科综合。综合是教育的基本理念,课程强调综合化,对于音乐教学中的综合可理解为:

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

学习单一发展向人全面和谐发展的转变。

不是人格的片段发展,而是完整的发展。

不再是专业的学科体系而是学生所需要的各种学习领域。

不是老用分析、评价的方式看生活而是感知的艺术的看。

在教学实施中应注意:

音乐为本,拓展的外延不能太大,最后还是要回归到音乐上。

音乐各学习内容的综合,要主要音响的欣赏价值。

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⒏弘扬民族音乐。

⒐理解多元文化。

⒑完善评价机制。

《标准》所阐述的 10个基本理念,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层面,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

㈣音乐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课标”中是课程总目标的一个层面,这是基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方式的三个维度是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

《音乐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涉及 5个方面:

⒈体验。关键是完整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贯穿音乐学习的全过程

⒉模仿。创造的基础、前提,应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既是过程,也是方法。

⒊探索。提供开放式、趣味性的学习情景,激发探究的愿望,引导即兴式自由发挥的探究创造活动。

⒋合作。应加强集体表演活动,发展组织、协调、创造能力。

⒌综合。多种形式,注意保持音乐的个性特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