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课标教材资源网》
艺术教材中分学段具体落实对学生的艺术能力培养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的课程与教学应突出趣味性、游戏性,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应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和艺术学科能力发展的需要,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儿童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个阶段不强调严格的知识序进,知识技能采用随机的、跳跃的、点式的、积累的方式,服从、渗透于人文主题。这个阶段要使学生在充分体验中开始接触和感知艺术要素,重点在于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想象力、创造性潜能的开发。我们的教学在这个阶段要走出以为“学生必须掌握了知识技能才能够进行表现和创造”的误区。实践证明,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在多种表现形式供学生选择、参与的情况下,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的表现是惊人的、出乎我们意料的。重要的在于要尊重儿童、相信儿童,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地开掘、展示他们的潜能。
第二学段(3-6年级),随着学生艺术体验、经验的积累,在不断扩展对各艺术领域的接触、不断丰富情感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和掌握对未来发展必备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一定的能力。这个学段的课程与教学要注重教学策略、过程和方法的体现,要广泛吸收、借鉴一切我国的、外国的优秀教学经验和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使学生在这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的教学在这个阶段,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必备的知识技能对于学生发展艺术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要特别警惕不能又走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去,而是要牢牢地把握在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在艺术与生活、与情感、与文化、与科学的关联、在多种艺术形式、多种感官的相互作用下,使学生进入愉快并有实效的学习。我们的教学既要有对各个艺术领域学习内容的实际操作,还要在各种“关联”中形成网络式结构,促使学生对各类艺术相通的艺术语言(包括要素和组织形式)进行接触和探索,并获得初步的理解。例如:和谐、变化、对比、节奏、色彩、冷暖、高潮、结构、情感等等。
对于必须坚持练习才能形成艺术能力的训练内容(例如音乐的听觉、节奏感、准确歌唱、多声部配合、掌握读谱、舞蹈的节奏和基本舞步、戏剧的台词等)重点可放在第二学段,采用游戏形式进行。艺术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的知识技能,要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改革的精神。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综合性艺术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性,艺术课程应该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够触及到的方面。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失掉了情感就没有了艺术。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艺术的本质,也才能够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学段(7-9年级)应该适应中学学生的心理和需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深化。中学阶段的知识技能应该是在小学基础上的螺旋式上升。课程与教学应继续使学生广泛和深入地接触多种艺术形式,突出艺术学习的人文价值。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更重大的题材,如生命、环境与保护、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艺术与人类文明等;可以涉及更多的美学范畴如抒情、优美、崇高、英雄、悲剧、喜剧等;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艺术的构成法则,如和谐、比例、对称、对比、节奏、整齐一律、多样统一等。并且在多种艺术的关联中,感受艺术的通感、迁移,促进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正确价值观的建构,初步获得整体认识艺术的能力。
任何学科都有它的领域所特有的知识技能和学科能力,艺术课程也不例外。艺术课程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但是这里的“艺术能力”与传统意义的知识技能是有区别的。
艺术课程突破了学科中心的模式,打破了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教学活动从以学科为基础转向了以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发展为基础。为了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拓展教育内容,淡化学科边缘,降低学科的知识难度。但是,学科能力不是削弱了,而是扩展了、加强了,艺术课程更注重的是学生艺术能力的形成和不断增强。对艺术课程和教材来说,知识技能仍然是艺术能力的一个必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艺术能力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包括同样重要的----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感知、表现、欣赏、评价、创造、反思、交流、合作等方面,与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技能一起共同构成艺术能力更为本质的内容和体现,应该说艺术课程所要求培养的艺术能力比过去意义的“知识技能”更丰富得多,所以就不应仅仅局限在知识技能来看待学科能力。会结合教材的具体分析探讨如何通过综合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促进学生的艺术能力发展。
艺术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全面理解和促进学生的艺术能力发展,每节课的教学都应有具体明确的艺术能力的目标要求。教师应对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知识技能要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使它们在艺术与生活、与情感、与文化、与科学的关联中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