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教材

小学音乐新教材的尝试与探索(2)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网络博客》

教学反思

一、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但有一项调查研究表明,100%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但80%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原因是什么?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的音乐教材太过于死板与程式化,调查还显示,学生喜欢唱歌,但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甚至排斥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在新课程改革迎面而来的今天,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音乐教师,我似乎是看到了希望。旧有的音乐教材编排固然好,但并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大都喜爱流行音乐,但为何不在现有的教材中正确的介绍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流行音乐,怎样在选择时,“取之精华,弃之糟粕”。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也只有如此,音乐教育才能够肩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

案例2:在下一课教学《我有一只小羊羔》时,学生在教学中就提议还可以演唱为我有一只小花狗、小花猫……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学生只要听到音乐,不由自主的表演就会随即开始。案例3:在学唱《火车开啦》这一课时,音乐起,当听到火车的汽笛声时,有一个学生说:“火车就要出发了,请要上车的旅客赶快上车!”这是我事先预料不到的,于是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随着这位学生进行表演。事后我问他,为什么音乐起了你会这样说,他说,“老师经常让我们听音乐,我已经能够会听音乐了!”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互敬互爱,给彼此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实施,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枝,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被注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为目的。”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案例4:在欣赏《三只小猪》这一首轻音乐时,在第一节上课时发现,单一的让学生听完音乐后说说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学生的理解也很表面,说词也很贫乏。大部分都说,小猪在跳舞,在做游戏,再多的理解可能就没有了,于是在第二个班级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听,听完说说你眼睛里好像看到了什么?在第二次欣赏完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画面用笔画下来,于是学生在《三只小猪》的音乐声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一个学生在画的时候跟我说,“音乐里的三只小猪是很快乐的!”“我觉得三只小猪是好朋友。”对音乐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在感受音乐,都在接受美的熏陶。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致很高,在下一次的课上,我事先在刻前播放《三只小猪》的音乐,学生一听马上就叫起来,“三只快乐的小猪!”这时,我欣慰的感受到,我的要求达到了,音乐的要求也达到了,音乐的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每一个孩子纯净的心田。的确,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对音乐的体验甚至会超出你老师的想象。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不应该是一种定性,应该放手让孩子去感受,去体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三、新课程带来的思索

1、教材中歌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新教材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一年级的教材有些歌曲识字较难,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歌曲《其多列》,歌词中有些部分很难记,如“带上长刀砍竹筒”、“上山坡去捡竹叶”“随风吹动随风扬”这些歌词学生一下子就要在学唱时记住,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初入学两个月的学生,识字量还不是很多,一下子要学唱这么拗口的歌词,对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在跟唱时,学生唱的很好,一旦连起来就有难度。几次一来,学生的兴趣就大打折扣。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动作来记忆歌词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但是每节课都让学生不停的动,课堂纪律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教学任务就无法顺利完成。在教学反思时,我也在想,是不是可以在编教材时,给学生适当的进行难点字注音的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中摒弃了音乐的灵魂

我在最近一次的听课活动中,深刻地感受到这样一点,如今的音乐课是越来越难上了,现在的公开课中,学歌曲----创编歌词(曲)无疑成了一个公式,这样的教学手法固然好,但是要考虑教学的实际,如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还是很少,在一节《躲猫猫》的教学中,教师只让学生跟唱了一遍就开始进行创编,学生歌曲还没有唱会,就开始了对他们而言“艰难”的创编,我觉得也没有这个必要。整节课听不到优美的歌声,我们的音乐哪里去了?又一节课上,教师采用的是乡土教材,欣赏木偶,学生玩的忽然很高兴,但是一节课中我们没有听到音乐,没有有歌曲教学,这样的课姑且只能说是综合活动课,音乐离我们太远了!

总之,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