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教材

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金孔雀轻轻跳》教材分析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樊成颖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5-04-14

  一、歌曲创作背景

  《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歌曲。翁向新作词,任明作曲。

  孔雀生活在被誉为“动植物王国”“药材之乡”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这里被称为“孔雀之乡”。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适宜,傣族地区孔雀非常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他们认为孔雀是美丽、善良、吉祥的象征,更是他们民族的精神象征,通过跳孔雀舞、歌唱孔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金孔雀轻轻跳》就反映了傣族人民的这种文化和习俗。

  二、歌曲分析

  歌词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画面:滇西的瑞丽江畔,每当曙光微露、晨纱初揭,成群的孔雀迈着轻捷的步伐,迎着灿烂的朝霞,从栖息的密林中走出,到清澈的溪流中饮水。在溪流岸边,它们或梳理美丽的翅膀,或展开五彩缤纷的尾羽,在竹楼旁偏偏起舞。“雪白的羽毛金光照”“傣家的竹楼彩虹绕”两句歌词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很具有画面感,刻画了孔雀的美丽迷人;傣语“小卜少”“小卜冒”(即小姑娘、小伙子)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少数民族特色;“跟着孔雀一起跳”“小朋友们拍手笑”,表达出傣族人民对孔雀和家乡的喜爱,描绘了一幅傣族人民与孔雀和谐共处的画面。

  歌曲的音乐采用拍,五声宫调式,结构为两乐句乐段。两句采用相同乐汇(1)作为结尾,这与我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换头同尾”手法具有一致性。歌曲旋律以“do、mi、sol”“la、do、mi”两个三音组中的三度、五度音程为主体素材,整体呈现出迂回下行的特点,这样的旋律广泛应用于民族乐器葫芦丝(起源于傣族)的音乐中,凸显了傣族音乐的艺术特征。

  作曲家采用节奏组合及其变化或引申形态为主体,这样的节奏形态与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那里的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又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人们不喜欢激烈活动,因此,傣族歌舞多为拍和连绵的节奏型。这种律动不仅适于模拟孔雀行走的步态,也仿佛是傣家小姑娘与小孔雀共同跳起了轻巧的舞步,描绘傣家姑娘的姿态翩翩与金孔雀的优雅美丽,描绘傣族人民与孔雀在朝霞下共舞的画面,突出了傣族人民对家乡的喜爱,也突出了傣族歌舞音乐的特点。

  第二乐句最后4小节是前一乐节(13至16小节)的扩充,均以为开头且歌词相同,这种手法进一步加强了情感抒发的浓度和厚度。此外,第二乐句的音乐从高音开始,表现出其与歌词“展翅开屏”的呼应,更加生动地将金孔雀展翅开屏的优美描绘了出来。

  三、教育内涵

  小学生学习这首歌曲,仿佛置身傣家竹楼旁与金孔雀共舞的场景,感受金孔雀优雅美丽的形象和从容的步态,可以逐步培养通过歌曲联想动物形象的习惯。此外,学习贯穿整首歌曲的节奏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他们初步了解傣族的音乐及民俗,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表演傣族舞蹈打下一定基础。最后,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自然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音乐。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能感受傣族的音乐文化特色,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逐步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适于演唱的群体

  歌曲适于6至8岁儿童学唱。

  注释

  (1)本文均采用首调唱名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