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鉴赏》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第五节《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鉴于学生对该时期音乐的熟识度比较低,我采取了分层教学法,首先为欣赏浪漫主义音乐做些基础,从表面了解下浪漫主义音乐,为第二次深入分析浪漫主义音乐做下铺垫。因此我暂时避免了教材中的交响乐教材内容,采用钢琴这个角度的浪漫主义作品进行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是三首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是在得知祖国人民起义失败,感到悲恸,震惊和强烈愤怒的情境下创作的。全曲慷慨激昂,感染力十足。李斯特的《爱之梦》是一首根据四个创作的抒情小品。全曲旋律时而抒情时而优美时而激动热情,感染力丰富。《钟》是李斯特炫技的体现,这个曲子属于自选内容,希望用其中华丽的演奏技巧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浪漫主义钢琴交响化的特点,这三首作品极具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艺术特征,教学同时关注音乐形成的文化内涵,适当时借助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意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导入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由于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带来的隐患,我采用的用美术作品连觉音乐作品的方式,通过选择与美术作品相对应的音乐引导学生对比感受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并且埋下本课的主线――为什么会产生浪漫主义音乐,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了解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形成因素,理解浪漫主义民族性,抒情性,个性化的艺术追求;能够对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作品产生共鸣。新课标中指出最终的目标是学生形成文化认同,接受,了解,尊重多样的文化现象,因此我将浪漫主义音乐产生的原因以及背景时刻为主线,围绕这个主线进行教学活动。
在讲解第一首作品李斯特的《爱之梦》的时候,我首先将李斯特创作的源泉――《爱吧,原来你可以爱的这样久》作为导入,引导学生为音乐做想象。诗歌表达的内容如果用音乐来表现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呢?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爱之梦》。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羞于表达不太敢朗诵诗歌,但是当我在课堂上演奏起《爱之梦》的时候似乎他们的心房忽然的打开了。曾经有人说过,文字的尽头就是音乐。我觉得确实如此,当你无从表达的时候,音乐可以让你的表达继续流淌。在学生从感性的层面了解这首作品以后,接着我从和声的角度,一个学生很少了解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带领学生简单了解“和声”这个了解比较少的音乐要素,从生活中常见的歌曲伴奏带领学生了解和声的魅力,同时感受浪漫主义和声的丰富性。和声的丰富带来了浪漫主义细腻的抒情。
在第二首作品《革命练习曲》的讲解中我首先详细的讲解了作者肖邦的生平事迹,由肖邦的爱国引出波兰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革命练习曲的创作背景,为课程主线继续做铺垫。在欣赏采用了新的教学材料,图形音乐发,并且结合自己的特长,在图形音乐中加入适当的字幕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表达方式和结构特点。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深入的了解肖邦作品中的情绪特点,通过细听《革命练习曲》,进行谱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了解音乐语言)音乐从突然闯入的属九和弦开始,左手以飞快的16分别音符形成暴风骤雨一般的音流,与右手时而悲壮、时而沉痛的和弦交织在一起,经过三次起伏,给人以听觉上的强烈冲击,形成一种巨大的感情波涛。表达了肖邦在听到华沙沦陷这个晴天霹雳一般的噩耗后,情绪几乎疯狂,心中充满了痛苦绝望。他心中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有了前两首作品的铺垫,第三首作品的欣赏就变得相对简单了,学生迫切的想感受浪漫主因钢琴的炫技性。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是问题了,剩下来的就是学生了解音乐的桥梁性的辅助了,在这个过重中为了避免教师讲话与音乐同时进行,我采用的视频加字幕提示的办法,视听并用,帮助学生连贯的欣赏音乐。
最后再次提出本节课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伟大的浪漫主义音乐,学生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揭示出,文艺复兴带来的启蒙运动解放的人们的思想,思想的解放带来的大革命改变了社会,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艺术的发展。最终在同学们讨论时升华主题,感恩社会,关爱祖国。任何事物的成长都离不开土壤,正是由于社会的进步,音乐家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他们才得以创作出新的,具有感染力的作品。所以无论任何时候不要忘记培育你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你生活的环境,而这个生活环境是依赖你的祖国,没有祖国,你将什么都不是。
本课中我基本做到了技能与情感目标的实现,在过程中我觉得新的技术形式对于教学还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我也发现,在教学中教学材料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如何在生活中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拉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