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节课是引导学生学会聆听音乐的方法,这是这节课的主线,所以这节课的主要的教学目标应该不只一个,如果以《1812序曲》作为载体的话就不只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欣赏《1812序曲》,它只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的审美体验教会学生怎么来欣赏音乐,这就是湘版教材的第一个单元的作用,那么通过这个单元引导学生对于后续的几个单元打下他学会聆听的基础,所以说如果你把1812序曲分几节课去完成,这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所以刚才林老师所说的,她运用了其他的教学资源,这本来就是我们高中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需要老师积累大量的音乐作品聆听的数量,把你所认为的感受到的经典的作品运用到你的课堂当中,要开发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这就是我们高中老师要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所以我们经常提到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就是这一点:教学目标一定要正确,如果教学目标不正确那你的教学主线就不正确,你这节课的导向就不对,这是一个教学目标的问题,在一个就是这种培养音乐的耳朵有两种整合方式,一种方式是你把作品作为精听,深入地聆听,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这首作品的相关的音乐要素还有音乐的主题,音乐的结构,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美的同时来掌握聆听音乐的途径和方法。另外一种整合方式是你通过多首作品进行整合,选择一首作品不是唯一的途径。如果我们把《1812序曲》作为一个载体的话那么今天黄灿老师设计的这节课深度够不够?我们来思考一下,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她仅仅是把六个主题描述一遍进行辨别了一下,然后就是欣赏全曲。可能连初中教材的深度都达到不够。其实我们作为总结课来说的话,黄灿这节课来说的话,所有的课都是一样的,你的导入环节设计的有趣的声音,想法很好,但是这个导入环节为后续有没有什么作用?导入环节几个作用:第一个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你达到了没有?第二个作用就是你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了什么铺垫?有没有联系,否则就空在那可有可无,那这个就是无效的。再一个就是如何能达到一定要有师生互动,无论你用什么方法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是我们导入的环节。
当然黄灿老师也动了很多脑筋,这就是我们年轻老师都要学习的,要学会钻研教材、怎么钻研教材?那么这首作品很大,是一首交响序曲,十五分钟,用的是作曲家采用的最复杂的一种结构,初中教材也有《沃尔塔瓦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这种比较大型的结构的作品对于刚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熟的,那么要抓住这种作品的特点,如果你用一首作品做载体的话就要抓住这首作品的特点,什么特点?就是有这么多的主题,哪几个主题是重点,重点需要聆听理解的、能够表现音乐形象的。那么我们都知道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一定会有两个主题是矛盾冲突的、形象对比的主题。你要抓住这首作品的体裁特点和音乐特点才能让学生深入地去体会。那么抓住这首作品的音乐特点那么你就要想1812序曲还有什么音乐要素的显著特征?我就粗略地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其中有一项就是很多人把《1812序曲》作为一首试验音响效果的一首作品,那说明什么?还有这首作品当中的俄罗斯居民的一个主题和法国的马赛曲的主题,他们为什么没有创作一个比马赛曲更宏伟的音响效果、更强烈的主题来对抗?反而用俄罗斯居民这样的一种抒情的主题,那么有什么意义在里面还需要老师们更深入地进行研究。
那么这么多的主题你用什么方式让学生去赏析?你是逐一逐一让学生去听赏还是用比较的方式?如果你这一首作品作为主线的话,那么还是成为《1812序曲》的欣赏课,那目标有没有达到培养音乐的耳朵?完成这个目标了吗?那肯定是没有的,那么就还需要我们的老师们在教学的主线上你再来思考,把这个载体放到你的教学主线的里面去,最后让学生通过这首作品对音乐的要素,音乐形象的塑造,音乐的结构,包括黄老师说,这首作品要不要完整听?肯定要完整听,无需质疑的,但是黄灿老师用视频的方式对不对,那也是无需质疑的,那肯定不对,到后面的教学当中再不断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