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反思

高一音乐第三单元《中国戏曲》课例分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摘自:《崇明教学研训网》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延伸,学生开展研讨,访问、观察、改编和创作活动,使学生领略、感悟我国戏曲的变革与发展,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从而,唤起学生对中华艺术的喜爱,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探索。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活动,发展学生合作能力与筛选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欣赏、表演等艺术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在艺术的陶冶中得以充分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小舞台”导入

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对流行歌曲等较感兴趣,而对戏曲等方面的内容接触甚少。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同学搜集有关中国戏曲的资料、学唱简单的戏曲唱段,使其对中国戏曲艺术有个感性认识。在课上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小舞台”的导入,它包括听辨活动、问题竞猜与歌唱表演。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这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教师的鼓励中,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得到磨练,个性得到张扬。整个活动用听辨戏曲剧种的方式串联起来,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体验,爱家乡,爱生活之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1、听辩戏曲竞赛活动

(1)明确活动细则:

竞赛主题:“中国戏曲”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竞猜抢答。

竞赛内容:听辨戏曲剧种、演唱戏曲片断和有关戏曲剧种问题。

主持人:教师在大家的推选下,担当此次活动的主持人。

(2)学生竞猜教师播放的戏曲剧种,同时枪答教师设计的若干有关中国戏曲的问题。例:

黄梅戏:谁会唱唱、演演黄梅戏

京剧:对我国国剧中具有“寓褒贬,别善恶”作用的脸谱的竞猜及“生旦净丑”等行当、伴奏等基础知识的问答。

越剧越剧在角色扮演上有何特色?

豫剧沪剧豫剧在演唱风格上有何区别?

……

(3)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是从那些方面判断戏曲剧种?

生:从演唱方言上辨别出。

生:从伴奏乐器方面感受出,例如一听到京胡声,就知道是京剧

生:从不同的唱腔风格中分辨出……

师:其实刚才大家讲的地方语音、唱腔风格、伴奏特色等因素,正是形成中国不同地方剧种的重要特征。

2、导入新课

教师演唱上海某郊县的地方戏曲剧种。教师深情的演唱获得学生如雷的掌声,优美的旋律如此陌生,但歌词的语音却似曾相识。

师:请大家说说看,这是那个地方的戏曲剧种?

生:从语音上听,好象是我们家乡崇明的地方戏曲剧种。(同学们的笑声,表情半信半疑)

师:对,这确实是我们崇明岛的地方戏曲剧种----山歌剧。

师:我们崇明岛都有自己的戏曲剧种,中国如此之大,有多少戏曲剧种呢?

生:……有三百多种?

师:对,有三百六十多种,一年中,我们天天唱一个剧种都唱不完。……

(二)、视听与研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的欣赏、比较,引导学生讨论并探究中国戏曲的一般特征与发展轨迹。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从中领悟到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其博大精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师: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出现了一些变革与创新。让我们欣赏两个戏曲片段,从舞台布置、演唱形式及伴奏乐器方面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

欣赏传统戏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时,同学比较熟悉,都跟着录像饶有趣味的哼唱起来,气氛活跃。

欣赏现代戏曲片段《大唐贵妃》时,同学一下子就被这华丽的舞美、优雅的人物造型、多变的演唱形式及庞大的乐队伴奏所吸引,《大唐贵妃》以其高科技手段给大家带来强大的视觉、听觉冲击,同学边看边啧啧称赞。

师:请学生从舞台布置、演唱形式、伴奏乐器上进行对比?

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京剧《大唐贵妃》

舞台布置:简约华丽

演唱形式:独唱、对唱独唱、重唱、合唱

伴奏乐器:民族乐器交响乐队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快速回答了这个问题。

学生共同讨论探究中国戏曲的一般特征与发展轨迹:(略)

写意性----写意性与写实性结合

综合性----综合性更强

程式化----程式化与生活化相结合

师:通过同学的探究活动,大家觉得我国戏曲的博大精深,例如:舞台仅用一桌一椅,但通过演员拍案叫绝的表演,却能无所不指。经过人们的努力,发展创新后的戏曲也更多元化,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被大家所喜爱。

(三)、探究与发现

这一环节中我以京剧为例设计探讨戏曲人物造型等一系列活动,中国戏曲造型艺术的美深深感染了广大的同学,激发起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喜爱之情,并知道了戏曲的一些艺术特点及一般规律。

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的戏曲人物造型的课件一播放,学生对其赞不绝口。在一片惊叹声中,教师继续拉近中国戏曲与学生的之间的距离。

师:中国戏曲人物造型包含哪些方面?

生:服装、动作、脸谱、头饰、道具、化妆……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戏曲服装、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略)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模仿戏曲行当的动作并进行表演。(略)

学生学做化妆师:为多媒体上的不同性格角色的人物选配适当的眉毛。

教师在多媒体上为学生提供武生、青衣、丑行三个人物造型及四副不同形状的眉毛,请学生选用不同的眉毛拖曳至相应人物造型上。青衣的弯弯柳眉,武生的粗犷倒八字眉同学都能不假思索的拖曳完,而对于丑行却不知是一副圆点眉合适,还是憨厚的直眉合适,操作台上的同学犹豫不绝,台下的同学激烈争辩,片刻之后,终于有同学斩钉截铁的说:我认为都可以,主要看戏曲中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是哪种性格。……

师生共同小结人物造型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略)

(四)、创作与实践

教学中,根据教材要求及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戏曲表演的创作活动。在创作与表演中学生进一步领略到了戏曲的独特魅力,创新精神与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师:请同学即兴设计京剧人物造型动作,用戏曲的唱腔或念白表现生活场面。可运用打击乐器等烘托表演。

生:分组进行创编活动并表演交流:

以民间传说、古代故事为题材,例:梁祝、水浒传等……

以当今故事、校园生活为题材,例:新生入校,互帮互助;路遇故人,相互问好;拾金不昧,真情常在等……

由于课前作了种种铺垫,因此学生设计起来游刃有余,在表演中同学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造型,有的还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用熟悉的戏曲唱腔加入新鲜的表演思路,很多反映校园生活的“现代版”戏曲更是博得全体同学得阵阵喝彩。

(五)、论述与思考

在“小论坛”的活动中,学生对中国戏曲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信念更加坚定。在对戏曲的展望中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更加浓厚,在学生的讨论中激发起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弘扬了民族文化,振奋了民族精神。

师:请同学对中国戏曲改革及中国戏曲的发展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分组讨论并交流: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硕果累累,是外国人了解中华古国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窗口;戏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民族精神体现。因此我们一定要将戏曲发扬光大;

可以在学校开设戏曲拓展课程或戏曲沙龙,让更多的同学来喜爱它;

应大力宣传戏曲表演明星,这样能产生明星效应;

戏曲可以不断发展,可以更加多元化,但一定要保留戏曲的精华;

曲剧本可以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同学们七嘴八舌,情绪激昂,热情高涨。

三、课后反思

课上好了,我的思绪还没有平静下来,感触很多。

课前我曾在同学中作过问卷调查,几乎所有的同学平时从不欣赏中国戏曲,对中国戏曲的认识更是微乎其微。虽然做了精心准备,还是忐忑不安。上课了,学生对展现在他们面前的中国戏曲表演表现出十足的兴趣;在探究活动、论坛活动、创编表演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有质量、主动合作……他们的表现判若两人,使我感动,对我触动很大。我深深的感到,有许多东西,不是学生不喜欢,不愿接触,不愿学习,而是要看教师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什么。中国戏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拥有那么多韵味十足,让人叹为观止的优秀剧目,它的传承与发展,更需要青年一代的关注和投入。做好教育宣传工作,是我们艺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作好,还有待于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以下是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

1、要让学生会“学习”,教师首先要先“学习”

如何能让同学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进行中国戏曲的欣赏与学习,是我在课前思考最多的。首先,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去搜集有关戏曲资料;向家人、朋友中的戏曲爱好者学唱各种戏曲片断;欣赏戏曲频道;为自己度身定造戏曲人物造型,并模仿一下他(她)的动作……。说实话,让学生做的,我全做了,做得更多。我查阅、积累了大量的中国戏曲资料;观看了许多传统与现代优秀剧目;向剧团好友学唱、学表演……。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爱上了中国戏曲,它是如此博大精深,让人着迷。我发现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了很大的收获。课上好了,很成功,学生们似乎也爱上我所热爱的戏曲艺术。

2、课堂实践活动要形式多样,要有一定的探究性

课中我设计了竞赛、表演、学作化妆师、小论坛等富有情趣的艺术活动。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在解决了一个个疑惑中,学生不断发现中国戏曲的迷人之处,中国戏曲也不断的带给同学们惊喜。我庆幸我的引领,使中国戏曲和同学们之间擦出了美丽的火花。在“小论坛”中很多同学都说:

我们平时只听流行歌曲,现在我觉得中国戏曲很有欣赏价值,今后我会多去关注。

我想学校是否可以为我们开设戏曲拓展课,或举办戏曲沙龙,让更多的同学喜爱它。

通过这节课我爱上了中国戏曲,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精神体现,我们要将它发扬光大。”……

3、注重艺术作品的选择,设计富有创意的课件

课中的选材,(音像资料、影视资料,有创意的课件制作)特别重要。精湛的表演、绚丽的画面、清晰的音响,优美的音乐……本身就会以艺术的魅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中国戏曲的表演、服装、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视觉、听觉效果都不错。选择经典、精致的作品能产生很好的感染效果。

例:课中两个戏曲片断对比性强,学生能很快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差别,使探究活动进行的更为顺利。又如戏曲人物造型、小化妆师等课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学生思如泉涌,有感而发,教学效果好极了,优秀、经典、民族性强的艺术作品选择运用恰当,无需用语言描述,本身能深深打动学生,使学生获得很强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点评

这是一节好课,为艺术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提供了有效的经验:

1、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

艺术教育渗透德育是不需要说教的。“润物细无声”是艺术特有的德育功能,它用独特的语言潜移默化的净化着人们的灵魂、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在本课中,在整个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接触、感受和探究了许多熟悉的地方戏曲的唱腔、特点、文化、特色,融入了大量的、真挚的智慧与情感。通过学习,学生对中国戏曲、特别对国剧----京剧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他们不仅积极的学唱、学演京剧,并且,对中华戏曲的发展提出了不少有深度、有质量的建议。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在艺术潜移默化的感染、陶冶和净化下得以提升。中国戏曲这一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艺术奇葩,悄然开放在他们的心中,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倍增。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2、德育教育要有“爱”做基础

整节课中教师以民主的教风、精练的语言、精湛的示范,不断的把“爱”的种子、把艺术的智慧撒向每位学生的心田,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有潜在竞争的、十分民主的学习环境。友情,互助的暖意在师生、生生间回荡。爱的迁移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戏曲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坚定了对爱家乡、爱祖国的信念。爱的迁移更会使学生生成对人类、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德育教育应该用“爱”打好基础。

3、学科德育教育要注重资料的积累

努力研究教材,挖掘、查找有关的德育素材,并且注重资料的积累,做个有心人,这是本课中的又一个闪光点。

教学中,多媒体中音响、音像等资料经典的、丰富的展示,不仅使教学容量大,更使学生在接受了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兴趣倍增、思维活跃、探究积极,学生在了解戏曲的特点、发展和展望我国戏曲发展的前景时,论题之丰富,设想之新颖,设计之独到,令听课者动容。经了解,该教师平时善于读书、搞科研,有搜集、积累资料的习惯。她认为,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这是一种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在她的资料中,有关德育的资料很多,用她的话来说,基本所有的资料都可以用来进行德育教育。做个有心人,注重资料的积累是提高教学效率、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