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成长博客》
教材及教学思路分析:
《牧童短笛》是教科版艺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家乡》里的一个课题。之所以出现在这个单元,教材力图借助牛耕----中国这个古老的乡村生活常态现象,一个常常被文人墨客津津乐吟的,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田园风俗画面”,以此来展现一种文化。同时,通过二位艺术家,以不同艺术形式描绘相同的“牧童短笛”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来印证艺术课程是“建立在普通人的听觉、视觉、形体、语言能力基础上的听觉艺术能力、视觉艺术能力、形体艺术能力、言语艺术能力之间,在艺术学习中建立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有机的联系。”,“这也体现了艺术课程的设计和构建,既不是仅仅停留在分科并列的课程设计结构上,更不是各艺术分科的课程简单叠加,而是将课程的设计建立在人的四种基本艺术能力原本具有整体相关性的认识基础之上,着眼于促进学习多种艺术能力的发展,强调艺术学科之间的连接与渗透”。(1)
也正如本单元概述所述:“本单元以“家乡”为主题,综合音乐、美术、摄影等艺术形式,体验一个饱含情感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除了具有审美意味,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相关的艺术知识,使我们感受由情而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从教材编写系统来看,本课主要是从音乐切入的,以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为把手,在音乐的旋律中引发学生如诗如画的联想,体现“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之意境。作为本课,首先应该是一种人文文化的传递,这是基于多年的中国文化沉淀而言。这里的音乐学习是服从与单元主题“家乡”这特定人文背景下的一种学习,它注重的是艺术想象与情感的渗透。除此之外,在同一主题下,让学生在感受和赏析不同的艺术手段和形式表现出的形式美同时,能让学生用具有一定情感色彩词汇表达心情,加深对“家乡”这一主题的理解。
课堂实录及分析:
教学目标:
1、以“家乡”和“童年生活”为话题,提高学生认识家乡与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了解《牧童短笛》的旋律与曲式结构。
2、在感受“牧童”生活的同时,能用具有情感色彩的词汇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加深对“家乡”这一主题的理解。
教学重点:艺术想象与情感的渗透
教学准备:
1、钢琴曲《牧童短笛》的VCD碟片。
2、我国历代有关描述“牧童归牛”的诗词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老师:(引课)同学们,许多定居他国,在外奔波的人们时隔很久后,他们都会眷恋和思念自己的家乡,想念家乡的人,想念家乡的山水,风情等。我们在座的同学,你们生活在一个回族聚集的地区,那么你们对自己的家乡的风土人情有多少了解,对自己家乡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举手)
学生:A.我们这儿的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我很爱我的家乡。
B.古尔邦节.开斋节是我们回族的两大节日,一般在节日这天宰牲.煎油饼.串亲戚等
教师:很好!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的很多。许多同学在自己的家乡留下很多难忘的童年趣事,那么,童年最让你们难忘、有趣的事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问题,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学生:A.每到夏天和伙伴们在渠里摸鱼、洗澡是最高兴、难忘的事。
B.小时候常和邻居的阿里等小伙伴们到滩里放牛、放羊,我们玩得好高兴啊!
教师:真有意思!同学们小时候也有放过牛、羊的趣事,那大家想不想感受一下江南牧童的生活哪?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动画片段,根据自己生活过的情景,谈谈看完片段的感受与想法?
(动画片生动有趣,也很形象、可爱,同学们看的很投入,许多学生看着不禁笑了…….)
学生:A、那儿的景色真美!太迷人了,真有意思……
B.那牛真听话,小孩坐在牛背上真悠闲、自由……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一动画片好看吗,有意思吗,你们还想不想看?
学生: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喊到:想看!!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与“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有关话题,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配合老师,从家乡的风貌、习俗等方面谈起,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又一次启发.引导学生由“家乡”到学生的“童年生活”童年趣事,引出学生放牛的话题,并及时抓住这一话题引到本课所学的内容,采取一松一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二、初次感受乐曲《牧童短笛》
教师:那好!下面先让我们看一段动画片段。请同学们把看到的与听到的联系起来,感受一下乐曲所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多媒体播放动画片《牧笛》片段,乐曲《牧童短笛》随片响起。),
学生:A、我听这个乐曲和我们看动画片段里情景很象。
B、配上乐曲再看牧童放牛动画片段效果更好,感受到乐曲时而欢快、时而跳跃、最会声音越来越弱……
教师: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看的很仔细,你们谈出了自己看法和感受,大家说的很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三、再次感受乐曲《牧童短笛》
教师: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牧童短笛》的曲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牧童短笛》原名:叫做《牧童之笛》,后来根据我国传统歌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之句改为《牧童短笛》,这首作品曾获欧州著名作曲家齐尔品先生在中国征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独奏曲的头奖,后来,齐尔品先生在欧洲演奏过此曲,这样这首乐曲便成为闻名中外的我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它描写的是小牧童拿短笛在田野里一边放牧,一边吹笛的喜悦景象。全曲旋律优美,形象鲜明,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和田园风味。
教师:那好,让我们再次听赏一遍《牧童短笛》。请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听完乐曲你想说什么?
2、你感受到乐曲有什么变化?
3、乐曲有几个段落,段落与段落之间有什么关系。
4、说说你对乐曲情感表现的理解。
学生:赏心悦目、怀念过去、激动、很愉快、高兴……
学生:A.牧童放牧很高兴、轻松、自在,有一种抒情的味道。
B.反应牧童悠闲的生活情趣,很欢快。
C.在放牧之中,也有他们的苦闷与无耐。
学生:A.可分两段,因为前部分由悠长、轻调转为节奏快为一段,最后节奏
慢为一段。
B.分三段,前段慢为一段,中间节奏快为一段,最后节奏放慢再为一段。
C.可分三段,从乐曲的节奏上感受,第一段节奏慢是牧童正赶着牛慢悠悠的去放牧,第二段节奏快,是表明牧童到放牧的地点与伙伴们戏闹、玩耍的欢乐情景;第三段则是傍晚时分,牛儿吃饱了,牧童们牵着牛不慌不忙的回家。
四、乐曲曲式分析。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想象也很丰富。
第一乐段。1=G,4/4拍,旋律此起彼落,连绵不断,在我们面前仿佛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望无际,绿草成荫的田野里,两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在田野里纵情对歌。
第二乐段:这一乐段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是活泼流畅性的旋律,构成了一段热烈、欢快、舞蹈性的音乐,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描绘出两个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喜戏。
第三乐段: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来尽之感。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老师:这种形式在音乐中叫三段式(ABA),请同学们看黑板,
(板式)A B A
我们把这种曲式结构称之为三段式。(根据教师自身掌握的情况,有选择的讲解三段式。)
点评:在连续提问和欣赏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将音乐表现的情景与自己的情感、想象联系起来,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带有一些感情色彩词汇进行表达,帮助学生加深对乐曲情景和情感表达的感受与体验。另外通过曲式结构的分析,介绍相关音乐知识。
五、音乐与美术。
教师:听完了音乐大师贺绿汀作品,让我们再感受一下画家李可染先生的《看山图》,看看画家笔下的牧童短笛又是什么样的。
(在乐曲《牧童短笛》声中,多媒体展示李可染作品《看山图》),
提问:绘画作品和这段旋律有什么样的关联?
学生:这些画真有意思,我感觉很亲切……音乐很符合画面内容,仿佛让我看到了江南牧童在繁忙劳动之后休闲的一面。
教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李可染是我国画坛上的一代宗师,著名中国画大师,擅长山水。从他年轻时就选取村童放牧的题材作画,从未间断。
教师:贺绿汀是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其《牧童短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如诗如画的联想。李可染则用绘画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其牧牛图则真实的再现了生活,二者都是反映了画家对家乡的眷恋,体现了对儿时生活的一种情感……。可见,尽管二者表现形式不同,但表达的目的是一致的。
六、音乐与诗词。
下面,大家能不能用你所学过描写牧童的诗句来模拟牧童的生活哪?
(学生有的立刻举手,有的冥思苦想)
学生:老师放牛郎《王二小》算不算?(学生说着随口哼着“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孩子不知哪儿去了……”)
教师:当然算了,不过这是歌曲,下去你们可以收集这方面的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的两句诗: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宋)
“牧雏不管蓑衣湿,一笛春风倒跨牛。”张羽(明)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用曲调断句的形式唱一唱?
(老师看了看学生,用不同的断句形式范唱书中两句诗。)
学生:模仿老师试着唱,有的学生也尝试用其它形式断句唱。
(教室一片朗读声……)
学生表演展示:请同学个人或小组,或朗诵或为诗句编配旋律演唱。
七、点评并小结
点评:
对李可染作品的介绍,即为下一节国画课做铺垫,也是衬托钢琴曲《牧童短笛》,更是让学生从主观上认识艺术是同源的。当然,和诗歌渲染一样,听曲观画是在让学生感知不同艺术形式是如何为同一主题服务过程中,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潜移默化的感受到艺术是关联的。此课,在诗歌拓展方面略有不足,在源于学生个体经验少以外,在诗歌准备方面,教师仅限教材,拓展的不足。另外,限于美术教师专业背景的缘故,教师范唱不到位。这个环节建议要么提前录音,要么以一种押韵有节奏的韵律的形式朗读。
本课不足: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不足,其教学方法过于模拟教学用书。
[参考文献]:修海林教授的发言,选自李力加《艺术成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