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反思

高中音乐欣赏----我心中的贝多芬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摘自:《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中学》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贝多芬音乐作品的兴趣,参与了解、认识、评价贝多芬的学习活动。

2、通过欣赏贝多芬的作品,,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理解其音乐内容。在感受、体验、理解、评价的过程中能逐步提高其音乐审美判断能力。

3、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贝多芬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作品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教法讲授法、欣赏法、练习法。

教时:1课时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

1、老师弹奏钢琴曲《致爱丽丝》,这是谁的作品?

2、你还知道贝多芬的哪些作品?学生展示搜集的贝多芬作品资料。引出今天的课题----我心中的贝多芬。

3、聆听活动----学生展示贝多芬作品。

(1)学生甲:请大家欣赏《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

播放自己搜集的音乐,听后请同学思考:这段音乐到底表现了谁的命运?是否仅仅表现贝多芬的命运?

(音乐表现了贝多芬的命运,也表现了社会在反对封建的制度方面的革命性。)

向大家介绍《命运交响曲》创作背景。

(2)学生乙:请大家欣赏自己最喜欢的曲子《月光奏鸣曲》和《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边听边介绍作品。

三、新课教学:

1、老师:听了两位同学搜集的音乐,我感叹贝多芬能写出《命运交响曲》如此震撼的作品,也能写出感情细腻的《月光奏鸣曲》,他是怎样的一位音乐家呢?请同学来讲讲他的生平或人生小故事。

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波恩,自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等。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的葬礼举行时,有二千多人参加护灵。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2、放贝多芬生平视频,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3、同学们还收集到什么音乐?有同学会演奏或演唱《欢乐颂》的音乐吗?引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4、钢琴伴奏,请同学们集体演唱《欢乐颂》。

5、谈谈对《欢乐颂》的感受和认识(学生阐述自己的感受)。

学生:《欢乐颂》主题接近于威武和战斗的风格,具有胜利进行曲的特征。

学生:我觉得它表现了贝多芬渴望世界大同、人民团结的心愿。

学生:我觉得它所要表现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们敞开心扉,彼此关爱。

6、请同学来介绍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他晚期的代表作品,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也是他对交响乐领域的伟大成就的总结

这部作品是在法国革命的理想和成果被彻底摧毁的那段反动时期写成的。在那黑暗的日子里,这位日益衰老的伟大作曲家仍然坚持忠于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

在第四乐章中,他史无前例地将人声引入庞大的管弦乐队中,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他花费了六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举世瞩目的巨作。

7、欣赏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声乐部分。听四个声部的主题有何变化。

8、交响曲特点

通过综合运用并挖掘各种乐器性能及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体现作曲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乐套曲形式。由交响乐队演奏,它实质上是交响乐队的“奏鸣曲”,但比奏鸣曲更富于表现力、更加富于恢宏的气势。交响曲是音乐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音乐形式。它包括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稍慢),节略的奏鸣曲式、三段式、复三段式、变奏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

四、拓展与探究:

请同学们尝试给《欢乐颂》主题配上第二个声部,轻声哼唱,找出最和协、优美的旋律,感受合唱的效果。(注意调式要准确,音高节奏可以不一样。)

五、布置作业:

除了贝多芬的音乐,他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身边的“贝多芬”有:体坛明星桑兰、残疾舞蹈家邰丽华、瘫痪作家张海迪、智残指挥家周舟、家庭虽贫困但学习刻苦认真的同学等。以《我心中的“贝多芬”》为题写篇课后感。

六、预习要求:

收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舒伯特与贝多芬的音乐相比,说说他们音乐风格之异同,你更喜欢谁的音乐,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我觉得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精彩,地确,对于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音乐家,我们仅仅用一节课是不能真正充分地了解他的,课后我们可以找贝多芬的资料继续去了解,希望下次我们可以开个贝多芬作品音乐会!

课后评析:

本节课在教学上具有以下特点:

1.以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

它的特点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在教师引导下,自行发现并掌握知识。

例如,本节课的主题是“我心中的贝多芬”,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查找、准备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材料讨论、交流对贝多芬音乐的了解。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贝多芬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不一定全面,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交流更加全面的了解贝多芬,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资料,有的带来音乐,有的带来图片,有的是文字资料,有的是贝多芬的音乐小报,相当精彩,同学们也很兴奋,在课堂上互相学习。

2.教师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获得知识

高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得很快,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感兴趣的内容,他们不在满足课堂上的讲解与练习,而是希望通过其他的渠道自己获得。本课中许多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就是通过网络获得的。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学习,这种能力会让每个学生受益终生。

3.创造性的活动得以拓展

在创造性活动中让学生为主题旋律配上声部,让学生接触了和声知识,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同学们高兴的当了一回小作曲家,互相唱自己创作的旋律,鉴别音乐的美丑。还希望同学们不断地去了解贝多芬的作品和人格,并去学习贝多芬对待生活的精神,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这节课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他们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了自学的能力。是一节体现了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的音乐课。

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触最深的是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准备的资料非常全面,也很棒!甚至比我准备的还要多,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让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课堂是可以交给学生的,充分体现他们的重要性,提供一个平台给他们展现、交流,比教师一个人演独角戏效果更好。

改进措施:

在创造性活动中的时间太紧了,应该多留点时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