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音乐家

德彪西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31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人,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德彪西一家原是农民世家,在约1800年他们由勃艮第迁至巴黎。其祖父是贩酒商,后则成为一名木匠。而德彪西的父亲曼纽-阿希尔(Manuel Achille)则曾在海军当步兵七年,后来与妻子维多林定居圣日耳曼昂莱并经营一家瓷器店。

  德彪西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他也是曼纽夫妇的头一胎。曼纽希望他的儿子成为一个海员。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彪西举家搬迁到戛纳的姑姐克莱门汀(Clementine)家。虽然德彪西并非出身音乐世家,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但他却十分热爱音乐,幼年时就显露出显着的音乐才能。克莱门汀为德彪西安排了钢琴课,由一位叫让・西汝蒂(Jean Cerutti)的意大利人担任教师,于七岁开始学习钢琴

   1871年10岁的德彪西获得曾是肖邦学生的Marie Mauté de Fleurville的关照。1872年,11岁的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2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课、声乐课老师们,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有Ernest Guiraud、Louis-Albert Bourgault-Ducoudray、Émile Durand、Antoine-François Marmontel、César Franck、Albert Lavignac。德彪西是一个看谱就能知音的学生,他的钢琴提弹奏得非常出色,可以进行专业演奏,他演奏过贝多芬、舒曼和韦伯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第二叙事曲》。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学习时,就显露出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在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领域的强烈愿望。为了寻求一种新的音响组合,他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他弹奏的和弦,全然不按照传统规则予以预备和解决。为此,他常常遭到教师们的责备。

  1880年,德彪西到俄国担任了柴科夫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这个机会使他受益匪浅。他由此开始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这位大师的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荡儿》(《L'Enfant prodigue》)荣获罗马大奖,并获得了一份奖学金和前往设在意大利罗马的法兰西学院4年留学的资格。从此,他的创作活动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他还广泛结交当时欧洲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作曲家,并对瓦格纳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5年-1887年,德彪西是在意大利罗马度过的。

  1888年他没有完成罗马的学业,就离开那里,到德国拜罗伊特参加音乐节,在那里他被瓦格纳式的歌剧震撼了,他在拜罗伊特呆到1889年才回到巴黎。瓦格纳早在1883年就去世了,但是他的音乐风格影响了青年德彪西。

  1889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那一年巴黎艾菲尔铁塔树立起来。在博览会上,德彪西听到了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对十二平均律和五声调式影响深刻。

  1890年以后,德彪西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结识,他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德彪西结识了许多青年艺术家。他经常参加他们的艺术讨论聚会,这些艺术家们的一些全新的艺术观点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德彪西。他开始欣赏他们的诗,并为这些诗歌谱曲。这时,他的音乐已开始带有“印象主义”色彩,并逐渐发展成为他最后总的艺术风格。

   德彪西的创作可分为3个时期:

  早期(1890年前) 尽管早期曾写过康塔塔《浪子》、交响组曲《春天》(1887)、康塔塔《被选上的姑娘》(1887~1888)、钢琴乐队的《幻想曲》(1889~1890)等,但因尚未发表,影响不大。他早期创作的钢琴曲《两首阿拉伯风格曲》(1888)结构匀称,段落分明,运用了中古调式,曲调有鲜明的五声音阶因素,和声也较新颖。《贝加莫组曲》(1890)由4首小曲组成,其中《前奏曲》《小步舞曲》《帕斯皮耶》反映出法国18世纪哈普西科德音乐的影响,轻柔纤巧,富于装饰。而《月光》在意境、色调和手法上预示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风格。歌曲《曼多林》(1883)、《被遗忘的小咏叹调》(1888)、《波德莱尔的五首诗》(1889)等具有法国艺术歌曲的抒情特点,其音调自然,如侃侃而谈,而伴奏的和声已开始复杂化。这一时期的探索,为形成他的音乐风格打下了基础。

  中期(1890~1910) 这是德彪西创作的成熟时期,他的大部分作品均完成于这20年。歌剧《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1892~1902)是根据比利时诗人M/Pic/UploadFiles_1111/201208/2012080922303531.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写成。音乐加强了戏剧中深沉静寂的气氛和宿命论的暗淡色彩。声乐部分没有咏叹调和激昂的歌唱,全部用近似于朗诵的音调写成;乐队音响柔和,配器精美,起到与诗歌结合、衬托诗意和渲染气氛作用。《牧神的午后前奏曲》(1892~1894)、《夜曲》(1893~1899)《大海》(1903~1905)、《意象集》(1906~1909)等,是印象主义管弦乐的杰作。《牧神的午后前奏曲》,直接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梅同名诗歌的启发,其独特的音响大部分来自木管乐器组丰富的音色变化,两个主题都有慵懒的性格,象征牧神的笛声与梦幻。在管弦乐三部曲《夜曲》中,第1首《云》的细致弦乐分部,擦奏与拨奏的结合以及丰富的和声,描绘出一幅色彩苍茫的云空画面;第2首《节日》复杂的节奏变化和精致的配器,产生了异常细腻的音响,显示出一种震颤的光彩;第3首《海妖》加进了女声合唱(无歌词),刻画月光下银色的海与海妖,从而反映出它们在意境上与印象主义绘画的联系。《大海》趋向于对大自然的律动作逼真的描写,线条粗犷,音响洪亮,基于几个主要动机的不断发展和变形,由塑造海浪翻滚的音型贯穿全曲,求得统一。管弦乐《意象集》的3首乐曲以《伊比利亚》为最优秀。它有大型管弦乐队的丰富手法和鲜明的西班牙民间舞蹈的节奏与音调,较德彪西其他管弦乐作品语言更为生动,色彩更为明亮。钢琴音乐是德彪西创作的主要部分。在1892~1902年埋头写作歌剧与管弦乐之后,重又转向钢琴创作,此时正是他创作精力最旺盛,技巧也较成熟的时候。从《组曲:为钢琴而作》(1894~1901)开始,产生了一系列自标题小曲组成的钢琴曲集。《版画集》(1903)偏重画面形象,构思新颖,手法独特,其中的《塔》受东方风格影响。两集《意象集》(1905 1907)进一步创造了新的和声语汇,展现出新的音响世界,奠定了印象派钢琴音乐风格的基础。《儿童角落》(1906~1908)的6首小曲,表现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天真的心理和想象,音乐语言既精练集中又丰富多彩,并有出色的幽默感。两集《十二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年代已到了中期的末尾(1910)和进入晚期(1913)。它们撷取了印象主义的精华,把视觉因素,有时甚至是一个风景的内在涵义用音乐手段表现出来。印象主义的美学原则与写作技巧,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歌曲《比利蒂斯之歌》(1897)两集《华丽的节日》(1892、1904)也是德彪西艺术歌曲的代表作。

  晚期(1910~1918)由于健康和战争的原因,德彪西晚期的创作量减少,并有好几部作品由友人A/Pic/UploadFiles_1111/201208/2012080922303531.卡普莱C/Pic/UploadFiles_1111/201208/2012080922303531.科什兰配器完成。主要作品有神秘剧《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1911),3部芭蕾音乐《卡玛》(1912)、《游戏》(1913)、《玩具箱》(1913)、歌曲《马拉梅的三首诗》(1913)、《十二首钢琴练习曲》(1915)以及3首室内乐奏鸣曲等。这些作品体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音乐语言的继续复杂化,突破了传统的和声与形式的约束,出现了多调式因素,另一种是回复到法兰西古典器乐曲的传统道路,两者都预示了20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

   德彪西是法国最富于创造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独特的、被称之为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是:音乐较少激情,避免文学性的叙事,它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暗示多于直率的表达。在音乐语言方面,德彪西的曲调多以片断零碎的短句作自由的不对称的发展。和声常用带色彩效果的不协和音(附加音、七度音、九度音等)及平行和弦,尽量减弱功能,增强色彩。德彪西的音乐虽然以调性为基础,但是大大扩展了调域的范围,除大、小调外,还常用各种中古调式、五声音阶和全音音阶。节奏不规则地细分,使音乐显得模糊朦胧,但在有的作品中则形成一种宽广而富于生气的律动。他的管弦乐音响细腻,配器精致,爱用未经搀杂的原色,音量总是节制的,呈现出闪烁透明的色彩。结构上,故意使句子的轮廓和形式的各部分界线不清,但结构的内部发展仍有一定的逻辑,许多乐曲都可看出传统的三段式结构。

  德彪西的创作视野比较狭窄,对自然景物画面的描绘,引起人们遐想的声音,对早已消逝的梦境的回忆以及某些生活场景的再现等,是他作品内容的主要领域。在这一范畴中德彪西达到了那一时代的最高成就。

上一篇:德沃夏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