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合唱指挥

美学视野下的合唱艺术

作者:范晓峰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10-10

一、合唱艺术的起源与概念

  我今天选择这个题目是出于这样一些考虑:今年七月份世界合唱比赛将在绍兴举行,绍兴作为东道主有幸能看到各个国家的合唱表演。可能合唱这个概念对大众来讲并不陌生,但合唱艺术是不一样的,它是我们以个人的审美标准去赏评,这对每个人来说是各有含义的。鉴于这种情况,我今天就从美学的视野来谈一谈合唱艺术,一是为了介绍合唱的基本知识,另外也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一下合唱艺术的美到底美在哪里。

  1.合唱艺术的起源先讲一下合唱艺术的起源。合唱艺术来自西方,大概起源于公元2世纪,主要用于基督教宗教活动。宗教音乐流传到社会,产生一些世俗性作品,也就是用宗教的旋律或者宗教的某种调式配上一些世俗的东西比如歌词来进行演唱。在我国舞台上经常上演的宗教音乐的合唱作品是《哈利路亚》,它已经成为世界性、文献性的合唱作品。

  合唱艺术的美主要表现在人的声音特有的美———音色、音质、语言和表现力方面。《弥塞亚》中的经典合唱曲《哈利路亚》,作曲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是一首非常出色的合唱曲。海顿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禁不住含泪高呼:“亨德尔是我们大家的大师!”“哈利路”在希伯来语中是“赞美”的意思,而“亚”是“耶和华”的简称,所以“哈利路亚”可以理解为赞美耶和华。

  《哈利路亚》是一首宗教作品,刚才我说了西方合唱产生于公元2世纪并主要用于基督教活动(主要是在基督教的教义活动中使用),比如经常听到的“唱诗班”,“唱诗班”所演唱的大多数是合唱作品,是在教堂中进行演唱的。

  2.合唱概念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分为有伴奏或无伴奏两种类型。无伴奏合唱被誉为合唱艺术的最高形式。为什么无伴奏合唱会被誉为最高形式?因为合唱最重要的是音准问题,没有伴奏就完全是凭自己对声音的感觉来找到自己的声部,所以从演唱难度上来说,无伴奏也比有伴奏难度更大。

  合唱艺术要求歌唱群体的声音高度统一与协调,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表演形式之一(因为人人都有嗓音)。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其实人声就是一件乐器),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因为声乐作品是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的合唱艺术首先出现在宗教活动中。

  3.合唱思维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那么,合唱思维的基本点是什么呢?是人声唱出带有语言的音乐。在传统合唱中,表达语言语义和表达声音同等重要,这和现代的合唱观念不太一样。

  合唱思维的基点是人声和语言,将其具体创作过程加以展开就是指多声组合、协调、变化(交替)的表现手段和方法,包括音量、音色、声音和谐程度、强弱变化、节奏变化等。主要指向两个不同主体:一是曲作者,二是指挥者。作曲家所能够完成的是将其合唱思维观念转化为物化形态的过程,也即形成作品(乐谱),他不能把它转化成现实的声音,现实的声音要靠指挥家来转化,指挥家用他自己的合唱思维来解读作曲家的合唱思维,然后把物化的乐谱转化为实际音响。乐谱是静态的,而音响是动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合唱的指挥决定着一个合唱队水平的高低,因为对作品的具体解读都是由指挥来完成的,整个合唱队的训练都是由指挥来完成的。

  4.中国合唱的发展中国合唱的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当时随着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合唱随之传入中国。

  第二个时期是二十世纪初学堂乐歌时期,这个时期国内的一些留学音乐家回国并开始创作一些自己的合唱作品,比如沈心工、李叔同、赵元任,赵元任1927年创作的《海韵》是中国专业合唱的第一部作品。

  第三个时期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一些合唱作品,其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时候的作品都是经过学院学习后创作的合唱作品,等于是专业作曲家的合唱作品。这里我要专门说一下,专业领域里的大合唱一定是指大型的声乐套曲,像《黄河大合唱》就是套曲,里面有十多首。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