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是形成于益阳本土的花鼓戏。这一路花鼓戏,历史悠久,影响很大。清・同治元年(1862)就有赵松山、赵兰山兄弟组建的职业班社大兴班。之后,花鼓班社在益阳一带比比皆是,官厅视为洪水猛兽,四处悬令禁止,光绪十五年,在益阳茈湖口就立有“永禁花鼓”的石碑。然禁者自禁,演者自演,一种新的艺术形成与发展非一块石碑所能阻止。1943年,日寇逼近益阳,益路花鼓的宝和班毅然成立“益阳楚剧抗敌宣传队”,自编自演了《中秋诱敌》、《姑嫂上坟》等抗敌剧目,并赴常德、桃源慰劳前线将士,为益阳戏剧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59年元旦,益阳市花鼓剧团整理演出的《生死牌》,晋京演出于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周总理、贺龙等中央领导亲切地接见演职员,并合影留念。艺术大师梅兰芳还在《人民日报》撰文赞扬该剧的演出。1960年益阳市花鼓戏剧团又参加湖南省支边慰问团,到云南昆明、红河、西双版纳等地慰问演出,将益路花鼓传送到祖国的西南边陲。1989年,益阳市花鼓戏剧团的现代戏《风暴过洞庭》代表湖南省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广州片演出。益路花鼓戏的主要声腔有[益路川调(弦子腔)]、[八同牌子]、[老辞店调](打锣腔)等,剧目多为正、悲剧,如《芦林会》、《清风亭》、《赶潘》等。益路花鼓作为重要艺术流派,2008年已被列为省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