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的历史渊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31

河北梆子是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的,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山陕梆子是由到河北经商的商人带来的,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观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逐渐增多,导致形成了河北梆子这一新的剧种的形成。从道光末年到同治末年,河北梆子已经遍及河北中部和北京、天津附近个县,同时在北京也获得了一定地位。至光绪年间(1875-1908),它已流布河北全省,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京剧形成了争衡的局面,而且还流传到山东、东北许多城镇,甚至往南到达过广州,北到达过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等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称在北京盛行的河北梆子为“老派”,称在天津盛行的为“新派”。老派在演唱上杂有山陕韵味,新派则以普通话为基础,讲求唱工,既用本嗓,也用背工嗓。新派以天津为演出基地,曾向山东、东北的一些中、小城镇和农村发展,1911年以后还盛行北京和上海等地。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在东北各地的河北梆子艺人大批逃入关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关内的河北梆子班社也纷纷解体,艺人星散。在日伪统治期间,北京已不存在河北梆子班社,只天桥的游艺场还有零散艺人演出帽戏。天津也仅零星艺人的个别演唱。京、律两市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被迫改行,生活艰难,甚至著名河北梆子女演员小香水(李佩云),最后也饿死在天津军粮城车站。在农村,大批班社也纷纷解散,有的艺人甚至靠乞讨卖唱为生。如著名演员大金钟(韩金福)就在丰宁乞讨度日。至1940年以后,除农村庙会或年节偶有河北梆子的演出外,平时几乎已无演出活动。但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河北梆子却获得了发展,1946年冀中军区成立了培新剧社(包括梆子、京剧),冀中第八分区成立子河北梆子剧团,冀中解放区农村的业余梆子剧团也纷纷涌现。

建国后,河北梆子剧团成批恢复和建立。在北京有丹声社、群声社;在天津有复兴剧社、移风剧社、益民剧社、民主剧社;在河北有保定专区梆子剧团、天津专区梆子剧团、石家庄专区梆子剧团、衡水专区梆子一团和二团,以及定县、蠡县、满城、任邱、饶阳、迁西、怀来、兴隆、丰宁、永年、雄县等河北梆子剧团。之后,河北省、天津和北京市都先后成立了国营河北梆子剧团。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发展剧种,天津市又成立了小百花河北梆子剧团,河北省成立了青年跃进河北梆子剧团,而河北省戏校、天津市戏校也都先后设立了河北梆子专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