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腔

瑞安高腔的历史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31

瑞安高腔:南戏的“活化石”

高腔曾被专家称为南戏的“活化石”。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在几百年的流变中,和各地民间音乐有不同程度的结合,由此形成南北各地高腔的不同音乐风格。

高腔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为源自南宋时,兴起于温州一带的南戏(也称温州杂剧),经信江传入江西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与民间音乐,“辗转改益”滋生出一种新的地方腔调――弋阳腔。再由它向全国各地流传,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二是高腔系早在元、明代以前,在形成戏曲之初即已形成,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它与宋元南戏、道教音乐、民间音乐都有关系,尤其是深受南戏的影响。

高腔在演唱中,有其诸多特点,表演质朴,曲词通俗,显示古朴的艺术风格,多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不用或少用管弦乐器伴奏;一人唱众人和,演员在台上演唱时,每句唱词的末尾三个字(也有一个字),由后台人员或乐队来和唱,也叫帮腔(这种方式在卖演唱与道教音乐中也有,由于众人帮腔、其声甚高,故亦称高腔);演唱发声以自然音为主,唱腔激越,单调高亢粗犷,清?李声振在其《百戏竹枝词》中用“努目张筋”、“金鼓喧阗”来描绘之;传统以头传唱,没有正式曲谱,正如清?李调元在《剧话》中所记“何无曲谱,只沿土俗”;演唱快慢、声音强弱,由乐队司鼓者来控制,明?汤显祖在《宜黄清源祖师庙记》中便有“其节以鼓,其调喧”的描写。

高腔戏曲的核心特点是热闹。李声振有一首《竹枝词》诗:“查楼倚和几人同,高唱喧闻震耳聋。正恐被他南部笑,红牙槌碎大江东。”便是中肯的描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