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傣剧

傣剧音乐的渊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31

傣剧音乐源于傣族民间音乐。诸如【唱书调】(【喊火令】)、【山歌调】(【喊马】)、【琴调】(【喊王王丁】)以及民间歌舞《十二马》(《马西双》)、民间小歌舞剧《布腾那,雅送毫》(《爷爷犁田,奶奶送饭》)中的音乐,都对傣剧音乐的孕育形成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最早形成并一直流传至今的傣剧主要唱腔有两支曲调,统称“戏调”。建国前,一支主要流行于盈江、陇川、梁河、瑞丽等地,另一支主要流行于潞西(芒市)一带。流行于盈江等地的戏调,初见于十九世纪中叶由土司戏班演出的《封神榜》、《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剧目,后流传至陇川、梁河、瑞丽等地;流行于潞西一带的戏调,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初见于十九世纪末在潞西的法帕等地所演出的《阿暖帕喊》、《薛丁山征西》、《相勐》等剧目。1927年,盈江土司到芒市娶亲,流行于盈江等地的戏调才随着回门送亲的土司署戏班传入潞西,并逐步被潞西土司戏班把本地流行的戏调专用于女角演唱,称为女腔(喊朗);而把从盈江传入的戏调专用于男角演唱,称为男腔(喊混)。

剧种形成初期,借鉴了皮影戏的鼓点,作为唱腔段与段之间的间奏。十九世纪末,盈江旧城土司戏班受腾冲滇戏班的影响,把滇戏部分打击乐吸收在傣剧中,取代了原皮影戏打击乐。二十世纪初,盈江新城土司戏班才使用竹笛、三弦等汉族丝竹乐器,并吸收了部分腾冲洞经音乐的曲牌,用于傣剧的场面伴奏

1960年以后,潞西县傣剧团、德宏州傣剧团先后成立。在这些专业演出团体内,除仍将傣剧的两种传统戏调作为基本唱调,并分别专用于男角和女角演出外,同时先后吸收了【芒市城子山歌】(【喊马勒遮勐焕】)、【芒市坝子山歌】(【喊马勒勐勐焕】)、【瑞丽山歌】(【喊筒卯】)、【琴调】(【喊王王丁】)、【十二马调】(【喊马西双】)、【鹦鹉调】(【喊秀】)、【孔雀调】(【喊龙容】)、【古歌】(【喊班套】)、【请客歌】(【喊经会】)、【跟鼓调】(【喊伴光】)等民间歌曲作为辅助唱调。在音乐设计方面,除采用改编手法外,也吸收借鉴了诸如集曲、联曲、板式变化、和声伴奏及重唱、合唱伴奏等作曲手法及演唱形式。

伴奏音乐也有较大的发展,唱腔进一步使用弦管乐器伴奏,并改编创作了各种唱调过门和器乐曲,乐器配置也有所扩大,并吸收运用了 、葫芦丝等傣族民间乐器。打击乐除扩大乐队编制,丰富了锣鼓经外,并吸收了象脚鼓、锣等本民族民间乐器和民间舞蹈的锣鼓点。

与此同时,民间业余戏班的音乐,则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唱腔以流行于当地的戏调为主,无论男女分腔,并使用传统打击乐伴奏

上一篇:傣剧的诞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