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剧音乐包括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其唱腔以戏调(傣语称“喊正”)为主,傣族民歌为辅;伴奏长期以打击乐为主,建国后的专业演出团队才使用管弦乐。
傣剧音乐的渊源、衍变及其发展傣剧音乐源于傣族民间音乐。诸如〔唱书调〕(〔喊火令〕)、〔山歌调〕(〔喊马〕)、〔琴调〕(〔喊〕)以及民间歌舞《十二马》(《马西双》)、民间小歌舞剧《布腾那,雅送毫》(《爷爷犁田,奶奶送饭》)中的音乐,都对傣剧音乐的孕育形成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最早形成并一直流传至今的傣剧主要唱腔有两支曲调,统称“戏调”。建国前,一支主要流行于盈江、陇川、梁河、瑞丽等地,另一支主要流行于潞西(芒市)一带。流行于盈江等地的戏调,初见于十九世纪中叶由土司戏班演出的《封神榜》、《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剧目,后流传至陇川、梁河、瑞丽等地;流行于潞西一带的戏调,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初见于十九世纪末在潞西的法帕等地所演出的《阿暖帕喊》、《薛丁山征西》、《相勐》等剧。1927年,盈江土司到芒市娶亲,流行于盈江等地的戏调才随着回门送亲的土司署戏班传入潞西,并逐步被潞西土司戏班用于国王、太子一类角色的演唱。此后,潞西土司戏班逐步把本地流行的戏调专用于女角演唱,称为女腔(喊朗);而把从盈江传入的戏调专用于男角演唱,称为男腔(喊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