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又叫提手,拍板。因其多用檀木制做,故又唤作檀板。而檀板的颜色泛红,故又称之为红牙板。中国的各种戏曲均以之为击节之具,所以古人常以“檀板金樽”为娱乐唱酬的指代。
板常与小鼓合用,除击节外还可以招,垫,指,挂等手法来代替鼓签指挥锣鼓,故又与小鼓合称为鼓板。
各剧种要求的音响效果不同,板的制做大小不一样。一般曲艺小调用的板就小一些,戏曲用的要大一些。京剧击节要求发出“扎,扎”的音泛,其板多用檀木为之。如无檀木再以其他硬杂木(如梨木,红豆木)代替。川剧击节要求发出“课儿,课儿”的声音,故常用红豆木,黄杨木制做。实在没有就用柏木替代。
古代的板由四块构成。其中有一面平一面有鱼脊梁的叫阳板,两面都是平的叫阴板。阳板在外,阴板在内并排串联而成。据说在“八仙过海”时,诸位各显神通,搅得水晶宫不安宁。龟丞相发现就是曹国舅的拍板发出的声音所致。于是虾将军奏本说:水晶宫正门正好缺一个门槛,不如将他的板偷上一块,一则减低拍板的声音,免除眼前的祸害;二则将板作为门槛,使水晶宫更为壮观。于是龙王敖光便命虾将军去盗板。虾将军来到曹国舅的脚下,割断系板的丝绦,偷走了一块两边都是平面的阴板安装在龙宫的门前。由于一块板被盗,使全部拍板失去了平衡,正闹的欢腾的曹国舅差点跌下海去。一时大怒,会同其他各位神仙大闹东海。要求立斩虾将、归还拍板。龙王无奈,只好搬来南海观音进行调解。但是那块阴板却安在水晶宫门上怎么都取不下来了。于是龙王就只得拿出鲛人所织的镇宫至宝――维系天地的宇宙红绳来赔偿;至于虾将军死罪当免,活罪难逃,命夜叉们抽去它的背筋以示惩戒。于是,曹国舅用虾筋将一块阴板和一块阳板捆扎在一起作为拍板的前块,将另一块阳板作为后块,用宇宙红绳把它和前块连在一起。从此,戏曲的板就分前后两组共三块构成,而虾子也因为抽了背筋后而再也打不伸腰杆了。
直到现在,戏剧的板都是前边一组由一块两面平的(阴板)和一块一面平一面有鱼脊梁的(阳板)两块捆扎而成。后边一组是一块单独的阳板。两组板以丝绦或棉带连接。购买板的时候:一要看板的两头捆扎得紧不紧;二要看捆扎的两块板之间有无缝隙,如有就要不得;三要看第一组面上的那一块阳板能不能与第二组的那块阳板相互交换。因第二组这块阳板最易坏,如能换今后就可作替代,等于多买了一副板。
打板时由左手握住第二组板,夹窝要亮开,肘部要摆平,板头要垂直向下,腕间用力,荡开两组板,然后在垂线位置,两板相碰发出音响。若方法不当,就发不出“课儿,课儿”的悦耳之声。听老一辈的鼓师说,在学习练板时,左边的肘关节上还要放一碗水,以此来练习打板的基本功。
用板为唱腔击节,川剧谓之拍板,挡板,挡腔。唱腔的节奏就是板式。在板式中强拍为板,余皆为眼。以4/4拍为论,弱拍,次强拍,弱拍分别为头眼,中眼和末眼。由此,常见的板式就有一板一眼(2/4拍子),一板三眼(4/4拍子),有板无眼(1/4拍子)和无板无眼等。其中无板无眼又有三种情况:一是紧打慢唱的摇板;二是自由发挥的散板(川剧一般叫三板);三是演员和鼓师相默契配合的高腔一字板。川剧在高腔的“一字板”上最有特色,那就是不严格要求节奏,板仿佛就是标点符号一样,是在给每一句唱腔“打逗号和句号”。一板双眼(3/4拍子)却很少见。我只在现代川剧《铁流战士》中见到一板,还是谱腔。听说其他现代川剧中也出现过,可惜的是我没听到过。
在唱腔中除了封(锋?)头板等特殊腔是碰板起唱外,一般多是在眼上起腔。如西皮的二六,弹戏的舵子。胡琴和弹戏中的一字就在提眼上起腔。“黄,凉,顶,左,杠”是川剧声腔的大忌,其中的“顶”就是节奏没处理好。要解决此问题,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板上换气,眼上发声。有人长期顶板,业内人士就会带“挖苦”的口气告诉他这是一种“病”,教他去刮点板面面当药冲水喝,好好医一下。无非是踏噱的意思。
顶板原本是艺术技巧的问题,在文革中还演变为了政治问题。原绵阳地区某县川剧团有位拉胡琴的是一个造反派,老艺人都恨他。文革之初的1966年为宣传救火英雄群体3211石油钻井队,就把他们的事迹搬上了舞台。用的是歌剧曲谱,打的是川剧锣鼓,演员也是川剧团的原班人马。一天一位老生角,一位鼓师和这位造反派一起练习钻井队长的一段唱腔“毛主席呀共产党,领导穷人得解放,”老生角总掌握不好节奏,光顶板。造反派不耐烦了,就对鼓师说:“你也是,他唱不对吗你把他打对嘛!这儿全都是碰板,你把毛主席脑壳上打一板,共产党脑壳上打一板,领导穷人再打一板吗就搁平了嘛。”
到了“二月镇反”的时候,全县文卫系统的人员开批斗大会。突然鼓师高呼口号“把现行反革命分子抓出来!”然后就揭发说:“有我和(老生角)在场,反革命分子公开叫嚣把毛主席脑壳上打一板,共产党脑壳上打一板,领导穷人再打一板就搁平了,”全场人那里知道打的是啥子板,一听鼓师揭发,立即高呼口号,要求严惩,把那位的屎尿都吓出来了……过了很长的时间终于将事查清,从此这位再也不敢惹老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