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一)
――突出了音乐课程性质的表述
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沈慧凯
课程改革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来,可以说是从一开始的轰轰烈烈到后来的冷静纠错,到现在的修定前行,也历经了一定的艰辛。我们一线老师领会教改精神的主要文献就是来自《音乐课程标准》。在这几年,通过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摸索中,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实验稿中一些值得商榷和需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稿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音乐教育改革形式发展的需要,由此,国家教育部又一次对我们的《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改,与2011年12月正式发行。这无疑是指导教改持续深入发展的重要文献。
对比发现:保持了对《实验稿》基本结构框架不作整体变更的前提下,对义务教学阶段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调准、充实、修订和完善。
在《实验稿》中有一栏目是“音乐课程性质与价值”,只对价值作了详细阐述,(4个价值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而有关课程本体的性质没有全面的表述。而我们知道价值的体现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施教的过程,所以跳开过程谈结果,显得不太合理,也使我们教师很难把握课程的性质,应为我们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实践,需要的是过程的引领。
所以,在《修订稿》中进行了调准:把“音乐课程的价值调准到”前言,由原来的9百多字减缩到九十多自字,压缩了十分之九。而把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清晰的概括、表述:包括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并以较长的文字篇幅来阐述以上三个特性。
一、人文性
提出“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所以“人文性”放在了首位。因为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的教材传统音乐、专业创作经典作品占有一定比例。中外作品的比例适当。
举个例子:翻开我们的小学教材,发现每册中都有不同民族的优秀歌曲学习和欣赏,因为我们国家有56个名族,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也是音乐学科所负有的一项重要任务。
举例《漫游西藏》:二年级三册中第四课《跳起舞》,安排的是藏族的歌曲学习和欣赏,其中有学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和欣赏《在北京的金山上》。面对这样的教材,下面同学肯定在思考该怎样着手教学?怎样才能把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传输给学生呢?怎样才能把我们教材的人文性很好的给予落实呢?就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分析。教师能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是关键。
想起在北京函授是,教授说的藏族的色彩“红、白、黑”非常全面的概括了藏族的风格,设计了“白色篇章,红色篇章”白色篇章融入了欣赏《在北京的金山上》让学生了解藏族歌曲的高亢嘹亮特点,以及用爬雪山的形象教学弦子舞动作,(示范);红色篇章融入了歌曲的教学和创编,突出藏族人民的热情,尤其在创编中,问学生:你想日喀则的小朋友会拿出什么来招待我们呢?学生会想到藏族的特产。并进行创编。所以在这样一堂课的音乐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受到藏族音乐舞蹈带来的快乐,还了解了藏族的民族风格。(获省一等奖,并参加了省新课程巡礼的课堂展示)从刚才的举例中我们大家肯定也感受到了我们音乐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当然也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很好的落实。
可见,音乐课程中的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
这非常好理解,音乐具有“审美”的特性,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阐述的,它能给我们带来愉悦,净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所以我们的音乐教学要“以美育人”,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有同学肯定在想,小学生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吗?
举个真实的例子,就发生在我们学校:贝多芬经典音乐欣赏会。大家可能在想,小学生能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你听了我当时的实况报道后就明白了。
记得音乐会开场时间的临近,学生陆续来到会场外面,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老师检查着装仪表,领取入场券。走进音乐会现场,已经入场的孩子们鸦雀无声,正襟危坐,庄重而严肃地等待着音乐会的开场。
在一片激昂的音乐声中音乐会拉开了序幕。贝多芬的作品激扬饱满,充满了对坎坷人生的抗挣精神,无不体现着他伟大的音乐灵魂。音乐牵动着孩子们的心弦,时而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时而又沉浸在气势磅礴的抗争中。当他们全体起立歌唱交响合唱曲《欢乐颂》时,眼眶中都含着激动的泪花。当我说“最后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献给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时,孩子们自发地全体起立,抱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音乐会虽然结束了,可孩子们都站在阶梯教室外面久久不想离去……。在音乐会后的反馈表上,孩子们都毫无保留的吐露了自己对音乐会喜欢的心声,这样的活动绝对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确实我们当代人需要这种精神食粮,孩子们的成长更需要这种高雅艺术的熏陶!
我想说音乐的美是没有国界的,是无法阻挡的,我们孩子的成长需要他。
3、实践性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它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象的具象性。在教学中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解说)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总编,也是我们课程教材的主编吴斌老师曾多次提出:音乐课少一些说与解释,多一些现象描述――描述什么音乐的现象,即音乐元素的变化。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带来的美。
音乐举例:二年级有欣赏《狮王进行曲》这是法国作曲家圣.桑《动物狂欢节》里面的其中的一首。
(1)听一遍,问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会把故事编得绘声绘色。会完全脱离音乐。(音乐的解释、说)
(2)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围绕音乐去描述) 会从音乐的力度强,音色低沉等来分析,很神气,很威武的形态,力度、音色、节奏(进行曲)就是音乐元素)
同样的音乐作品欣赏,问的角度不一样,学生展开的学习会不一样。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这是由他的非语意性所决定的。